央廣網北京3月17日消息(記者季蘇平)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昨天(16日)正式公布。這部規劃全文3萬多字,共計30多章。它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重要影響?又有哪些亮點?
在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易鵬看來,這份規劃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指導性。
易鵬:從宏觀性,戰略性、指導性的角度,來制定一個有利于質量型城鎮化路徑推進的指導方案。它出臺以后,肯定有利于中國經濟擴內需,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有利于推進社會的公平公正,有利于生態文明的建設。
為了避免走彎路,這份文件認真總結了我國近年來城鎮化的經驗教訓,包括: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建設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不高,“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等。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占斌:但是如果說沒有一個好的規劃,沒有一個好的指導思想,放開了干,各地方想怎么干怎么干,可能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可能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很多的麻煩。
世界銀行前副行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多次表示,美國的高科技與中國的城鎮化是拉動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設將需要修建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以及電力、燃氣、自來水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這意味著創造大量投資需求和就業機會。張占斌直言,城鎮化帶來的紅利絕不僅僅在于經濟。
張占斌:你想這么多人進了城,他要學很多東西,所以說城鎮化首先可能跟經濟有關系,但是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的社會變革,國家的整個變革,它是一個國家整體上的進步。
正因如此,在很多專家學者看來,這份規劃最大的亮點是強調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這份規劃提出保障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完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改善基本醫療衛生條件、拓寬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舉措,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并要求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
易鵬認為,規劃更多地在強調城鎮化的質量。
易鵬:要讓人生活的城市更美好,幸福公平的含義要體現出來,生態宜居的環境要體現出來,再比如有收入,有很好的文化融合等等。以人為核心,從而提升了整個城鎮化的質量。也就是說,以物為核心的城鎮化和以人為主的城鎮化,實際上是一個速度型和一個質量型路徑的對比。
強調更有質量的城鎮化也體現在規劃提出的要求和目標上。例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專家認為,這體現了中央量力而行,實事求是的態度。
張占斌:我們說提高質量還有很多方面,比如我們要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到城鎮化的過程中,就是我們要綠色低碳的城鎮化,比如現在講到要大規模的治理霧霾,保持好的空氣、河流都是需要有質量的城鎮化。
另外,規劃還強調城鎮化必須和信息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城鎮化不能孤軍深入,沒有產業支撐,城鎮發展就難以持續,就會出現“睡城”、“鬼城”和“底特律現象”;農業是基礎,農業現代化事關糧食安全,而信息化則關系到城鎮化能否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