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來,我感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徜徉在午后的校園,看著來自各地的學生蹦蹦跳跳,心里有說不出的滿足與喜悅。我告訴自己,校園再簡陋、教室再簡單,至少為漂泊異鄉(xiāng)的打工子弟提供了一個成長驛站,為他們追逐夢想創(chuàng)造了一個小小天地。
1992年我就到北京昌平務工。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很多親戚朋友的孩子沒地方上學。10歲出頭的孩子就不上學,將來怎么辦?我租下了一個四合院當教室,親戚朋友的孩子湊起來10多個學生,學校就這樣辦起來了。后來,我們和家長商量,用自己投資、家長出錢的方式,盤下了一塊洼地。又用了大半年,填進去2米多高的土,蓋好了教室和校園,接納來自各地的打工子弟。
現(xiàn)在,我們學校已經(jīng)是昌平區(qū)教委審批的16所打工子弟小學之一,發(fā)展還算不錯,但也面臨著流動時代的“流動難題”。學校收支完全自理,收入來源只能是學生的學費,除去土地租金、水電費用、辦公費用之外,已經(jīng)沒有多少錢給老師發(fā)工資,老師流動頻繁,一學期能剩下一半就不錯。學生每年都有1/3轉學離開,也會有新生轉進來。父母今年在這里做生意,明年生意不好回老家,孩子就要隨著父母輾轉奔波。每當期末考試,我都想多看一眼孩子們,聽聽他們稚氣未脫的鄉(xiāng)音,經(jīng)此一別,誰知道他們會轉到哪個地方、哪所學校?變動不居的時代,孩子習慣了四海為家;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流動的時代給他們穩(wěn)定的幸福。
其實,這樣的打工子弟學校自身也面臨困境。我們自己蓋的教學樓還好一些,很多學校都是租用破舊廠房、閑置樓房,辦學條件確實較差。出于安全等考慮,政府一旦決定拆遷,學校就要立刻搬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當學校都可能“突然消失”時,立德樹人的追求又寄托何處?
支撐我們的是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昌平區(qū)教委為我們專門撥了92萬元維修基金,用于完善教學設施;打工子弟符合條件也能在北京參加中職考試或高職考試。校園里有姚明捐助的電腦室、鄧亞萍捐建的乒乓球臺、電影明星方中信捐贈的手風琴。我們的學生籃球隊,去年踏入了五棵松國家體育館,參加“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孩子們甚至有機會與中國國家隊、美國職業(yè)籃球的明星同場表演。我深切地感到,雖然打工子弟的讀書問題短期內(nèi)難以解決,但政府始終在努力,社會一直在關愛,讓這些行走在城鄉(xiāng)地帶的孩子們,一樣擁有成長的春天,成為我們未來的主人翁。
每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無限可能性。身體可以漂泊不定,夢想不應顛沛流離;學生可以背井離鄉(xiāng),關愛不應流離失所。打工子弟學校雖然條件簡陋,但只要一起努力,就能在時代漩渦中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避風港灣,在遷徙不安中為孩子營造哪怕一個瞬間的穩(wěn)定幸福。當“流動的夢想”開花結果,那將是大流動時代美麗動人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