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6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表示,政府為農民發養老金是開天辟地的,“雖然現在的標準不是很高,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政府從來沒有為農民發過養老金,這是創造了歷史的。”
政府給農民發養老金,胡部長看到的是“開天辟地”,我卻覺得這更是一種“天經地義”。雖然胡部長用“開天辟地”來佐證現在農民養老金標準較低,“開天辟地”,道理也不假,不過給人的感覺很怪,隱隱地帶著一種“施舍、恩惠”的味道;并且在時間維度上,拋去社會環境、人權狀況、政府構成等客觀變化,單純地拿現在和舊社會比,也沒有任何可比性。
那么,為何說政府給農民發養老金是天經地義?
因為農民,也是國民,和城市居民沒啥兩樣,該享有的權利,一樣都不能少。比如說,從政府獲得救助的權利,這種社會保障權,在農民身上,是天然充足的。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以來,原始資金積累大都是靠的農業,才有了國家發展的起步資金。如今,國家有錢了,工業發達了,那么農民就應該獲得好處,農民福利就應該一步步地建立起來并逐漸完善。
再者,政府給農民發養老金和農業也有很大關系。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關系到13億人的吃飯問題,農業就必須要安全,農民必須要得到安穩。況且在工業社會,農業天生就是弱勢,抗風險能力很差,需要政府從國家層面扶持。看看各國的經驗,不管是西歐,還是美國,對農業都是強力補貼,對農民也是變著方法進行安穩。
由此來看,“開天辟地”這種說辭,很明顯是站在了官方角度,是一種官本位,是俯視而不是平視;“天經地義”這種稱謂,強調的更多是民眾權利與政府責任,是一種民生本位,是平視,也是一種對政府無聲的敦促。是站在“官場”,還是站在“民場”,有時候,簡單的一句話就能體現出來。尤其是在新聞發布會這樣嚴肅的場合,如何讓發言不顯得那么突兀,民本的思想,要入腦,更要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