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上午10點29分,35歲的IBM深圳公司管理人員梁婭倒在深圳地鐵口的臺階上,并保持這一姿態(tài)達50分鐘。監(jiān)控錄像顯示,在梁婭倒下后有發(fā)出求救的動作。三分鐘后,有市民發(fā)現并告知地鐵工作人員。隨后地鐵工作人員趕到,民警也在25分鐘后趕到。11點18分,急救人員到達現場發(fā)現梁婭已經死亡。(02月27日《南方都市報》)
其實,一個人突然暈倒,一則路人不可能知道原因,二則即便知道原因,也未必懂相應的急救常識,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貿然去攙扶或挪動,很可能引發(fā)二次傷害。所以說,路人不去扶起梁婭,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是怕?lián)熑危瑥目茖W角度講,其實是一種謹慎的態(tài)度。
事實證明,在梁婭暈倒在地的50分鐘內,圍觀者并非無所作為,有的人俯下身試圖和她交流、有的人去找地鐵工作人員、有的人去打110和120,很多人都在想辦法幫助她,雖然最終并沒有能挽留住梁婭的生命,但也不能說圍觀者都是冷漠的看客。
那么,梁婭的死只能算是她“倒霉”嗎?當然不是,梁婭暈倒在地鐵站,雖然地鐵站工作人員也及時趕到了,但他們對于梁婭的搶救,卻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也僅僅是通知110和120而已,而這些工作,其實任何一個路人都可以做到。也就是說,對于遭遇意外的乘客,地鐵站根本沒有基本的救助能力。而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梁婭才在地上白白躺了50分鐘。
作為人流密集的地鐵站,隨時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對此,地鐵站理應有一套成熟的對于突發(fā)事件的應急預案,對于乘客暈倒、受人身傷害等情況,在急救車輛未到之前,應該有對其進行初期救助的能力。通過這位外企女經理的悲劇事件,地鐵站救助能力的短板才真正顯露了出來。
從這一起悲劇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公共管理上的不足之處,其實不僅是地鐵站,任何人流集中的公共場所,都有義務為身處其中的人提供足夠的安全保障。因為讓每一個路人都掌握急救知識,并隨身攜帶急救藥品和工具,肯定是不現實的,但如果對公共場所的工作人員等特定人群,有針對性進行相關內容的培訓,并集中配備藥品和工具,成本和效果都會好很多,民眾也就會少很多對于不測的擔憂。但愿這是這位外企女經理之死帶給我們的沉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