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或是留下,這是一個問題。
那些“漂”在北京的打拼者們,在經歷春節短暫的返鄉團聚后,對擺在眼前的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卻也更為迷茫。
交通擁堵、空氣污染、高不可攀的房價、巨大的工作壓力……橫亙面前的高峰,讓選擇堅守北京的年輕人們,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離開呢,中小城市固然安逸閑適,但相對缺乏資源和公平的環境,讓理想無處安放,奮斗的激情也漸漸磨滅。
春節后,新京報對堅守在北京,以及曾在北京奮斗最終選擇離開的各個階層不同職業的人士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在選擇留京的101位受訪人士中,雖然有6成左右的受訪者為北京“房價高”“交通擁堵”“離家遠”而煩惱,但占同樣比例的受訪者仍堅信,北京相對開放、公平,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機會。
“機遇多”
近六成“死磕”北京
記者隨機采訪的101位在京務工人員,涵蓋了全國大多數省份,男女比例基本各占一半,在京工作時間以5至10年居多,共有26人,占受訪者總數的四分之一。
就家庭背景而言,父母為普通職工的受訪者超過一半,其次父母為公務員為18人,經商和務農分別為16人和14人。
多數背景并不“過硬”的受訪者中,近6成受訪者認為留在北京源于“工作機會多,工資高。”同時“大都市相對開放、公平”的環境,以及教育、醫療等資源優勢和交通、娛樂等設施齊全,成了他們“死磕”北京的理由。
調查顯示,選擇堅守的受訪者,并不都是高收入,收入5000至8000元的有31人,占總數的30.69%,其次為3000至5000元,有19人占18.81%。
來自湖北的稅先生今年32歲,畢業于中南民族大學的他,來京7年間,工資一直徘徊在3500至5000元之間,并未有大幅提升。這使得其家人勸他回湖北發展,被他拒絕。
稅先生稱,他來自農村,在二三線城市找一份工作需要一定的人脈關系,但來自農村的他顯然沒有“背景”,“北京就業機會多,如果不開心,我可以隨時炒老板,在老家,我敢嗎?”
最煩惱
近七成“頭痛”房價
北京積聚著各種優勢資源,也積聚著煩惱。新京報對北漂者的調查中,近7成受訪者因“房價高、房租貴”頭痛;6成左右糾結于“北京交通太擁堵”“離父母太遠”。
所有受訪者基本以租房為主,其中月租房支出1000元至2000元最多,占總數的27.72%。不過與之相應的,受訪留京人士的居住環境也不是很寬裕,有近三成住在30至60平方米公寓中的受訪者,多數是與同事或朋友合租。
“我想在北京買房,但是動輒數百萬,我哪拿得出來。”來自河南農村、在北京開預算公司的31歲總經理古先生在北京創業已有5年,但仍感覺“沒有落地,一直在漂著”,原因是“買不起房產,只能租房。”
留北京
超八成“不后悔”堅守
在北京工作或生活遇到困難時,有過半數的受訪者曾經“動搖”過,表示有過離開北京回老家的打算,另有35.64%的受訪者承認,曾接到過父母或其他親屬“動員”自己回老家的電話。
此外,31.68%的受訪者,在看到老家的同學生活條件等方面優于自己時,也曾有過是不是還要繼續堅守下去的糾結。
對于未來是否還會繼續留在北京,選擇不會離開的受訪者要高過會離開北京的受訪者約7個百分點。
雖然在北京會遇到不少困難,但鮮有北漂人因在京工作而后悔。數據顯示,86.14%受訪者認為留在北京不后悔,只有近14%的受訪者表示后悔“北漂”。
在京工作7年、仍租住在群租房的稅先生說,大學畢業后選擇留在北京是自己的決定,“遠離親人,獨身一人在北京生活,是挑戰,也是難得的人生經歷。”
■ 觀點
逃離或堅守 “幸福”來決定
專家稱留京以高生活成本為代價,性格積極樂觀更適合堅守
中國就業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葛玉好表示,北京等一線城市,之所以吸引年輕人,與其積聚的豐富的教育、文化、財經等資源密不可分。另外,大城市吸納人才多,就業機會多,薪金高等特點,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不過葛玉好同時提醒,來京尋找機會的年輕人應該看到,在北京能掙到超過二三線城市收入的同時,所付出的成本也是水漲船高,除了要接受高房租、高物價外,婚后孩子入學等這樣的隱性成本問題,都需要納入考慮范疇。除了物質層面,與父母親人的分離,需付出一定的心理成本,而這種成本會因距離和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北漂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選擇自己是否在北京工作。”
北京一家就業培訓機構的人力資源總監、職業發展導師蔣玲稱,是否選擇在北京工作,與自己的工作、生活態度,個人性格,個人能力不無關系。一般而言,生活工作態度積極樂觀,生性愛挑戰,個人能力強的人更適合在北京發展;而一些追求安逸生活的人則最好在二三線生活。
“選擇是否留在北京,還取決于所獲得的幸福感。如果感覺很幸福,那不妨留在北京”,蔣玲舉例稱,有的北漂人物質生活匱乏,但精神文化生活豐富,豐富的精神生活同樣讓北漂人有很強的幸福感。
“北漂”雖艱苦 “詩人夢”更重要
■ 講述
人物:唐良超
職業:文化公司主管
8年前,20歲、本科畢業的唐良超帶著幾百元錢,買了一張硬座火車票從湖北老家到北京“尋夢”。他的夢想是當一名詩人,“在北京,能‘出’幾首好詩。”
住幾平米的地下室;向諸多公司海量發簡歷;為省錢一天只啃一個餅子,四毛錢乘坐一個半小時汽車……他的北漂生活顯得清苦,但在他看來“都是詩歌的素材。”
從《我在立交橋下走來走去》、《北京夢》;從《圓夢園》到《鐘鼓樓》……,做文字工作的唐良超將北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詩歌中,利用空閑時間,近8年來,累計寫出了300多首北漂詩。
“北京的文藝青年很多,詩人尤其是草根詩人也很多,在北京很容易找到知己,也很容易以詩會友。”唐良超說,與中小城市相比,北京積聚著豐富的詩歌資源,而在二三線城市,詩人往往被認為不務正業。
唐良超稱,8年來,他沒有賺到多少錢,但詩歌讓他有了繼續留在北京的勇氣。“幸虧沒有在老家,否則詩歌夢早沒了。”
年近三十,唐良超的父母希望他“現實一點”,建議他“回老家經商賺錢,或者在二三線城市找一份‘體制內’工作”。“我愿做精神上的巨人,不做物質上的矮子”,唐良超說服了家人,繼續在北京享受詩歌給他帶來的精神愉悅。
“逃離”后不適應 考研重回北京
人物:王寧(化名)
職業:文員
來自河南的王寧,2008年從北京一所211高校金融專業畢業。在考研失利后進入北京一家私企做行政。“收入低、職務與自己的專業相差太遠”,這份工作王寧干得并不開心。
在父母一再勸說下,王寧動搖了。當年年底,她辭去北京的工作,經家人托關系入職一家大型金融企業在鄭州的辦事機構。但從一線城市回到家,巨大的心理落差讓王寧很不適應。
“準時上下班,工作難度不大,每月收入3000元,足夠花銷所需。”王寧說,鄭州的工作雖然很輕松,但已經適應北京生活和工作節奏的自己并不開心。“這里節奏慢,甚至可以說是拖沓,時常讓我很抓狂。”
“身邊的人眼界、心態也和我不一樣,感覺說不到一起去。”王寧說,她的同事多是本地人,不少也是托關系進去的,“感覺更多時候大家是在拼背景而不是實力,很多人仗著自己的關系,并沒有什么奮斗發展的心思,懶懶散散的,而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因為沒有特別硬的背景,又很難施展自己的才華。”
工作之余的生活,王寧除了和朋友聚會吃飯或者去KTV唱歌,并沒有其他太多的消遣方式,這讓她覺得生活很乏味。
半年后,王寧瞞著家人辭去工作,再次“北漂”。此前的經歷讓她感到,想要長期留京,自己的知識儲備還不夠。2009年4月,王寧再次辭職復習考研,第二年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的企業管理專業,畢業后通過選拔、面試,進入了一家事業單位。
目前王寧每月收入7000元,住在與朋友合租的一套2居室內,每月房租就要3000元,一個月下來并沒有太多結余,工作還時常需要出差和加班,但憑自己“實力”已成為業務骨干的王寧,還是覺得很有奔頭。“這次留在北京,就不打算再離開。”
機遇到來雙豐收
人物:李飛(化名)
職業:經理人
幾乎有5年的時間,或者更長,“離開”這兩個字,一直在沉重地敲擊著李飛的神經,尤其是深夜孤獨一人酒醉的時候,這種感覺更加強烈。但是李飛最終的決定是堅守,“在這里,我找到了事業和家庭”。
18年前,李飛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點大學,這在他出生的遼寧那座小城市非常難得。每個寒暑假的同學聚會中,李飛都是那個佼佼者,席間,他將北京的各種資訊講給同學們聽。“在學生會期間我還參與過央視的節目,這讓老家的同學們想都不敢想。”
4年學業完成后,李飛留在了北京,在一家外語培訓學院做銷售工作,和老家同學們工作、生活上的差異越來越大。
每天清晨,李飛需要提前起1個多小時,拎著公文包上班,當李飛的西服在地鐵里被擠得皺皺巴巴的時候,老家的同學正吃早點,準備步行溜達著去上班。當他回到和朋友們合租的公寓,擁有自己的房子還遙不可及的時候,老家的同學已經開始買房了。
“說實話,最漂泊的那段時間,我真的找不到留在北京的理由,是因為夢想嗎?那我的夢想是什么?”動蕩的那幾年,李飛堅決不買房,因為說不一定什么時候就回去了,而在老家托關系找個公務員的工作,雖掙得不多,但起碼悠閑。
“但話說回來,在別的地方可能會絕望,因為一抬眼就能看穿很多年后,完全沒什么發展。”一直堅持留在北京的李飛終于在8年后等到了自己的機遇。跳槽成為金融機構經理人,讓他找到了事業的方向,同時也收獲了愛情,與一位心儀的女孩領了結婚證,并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庭。
如今的李飛活躍在北京金融街,拜訪的客戶也很體面,更主要的是有了一個不管自己去哪里,都有妻子等候的小窩。“這就是歸屬感吧。”李飛說,這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堅守北京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