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隨著財政部、工信部、發改委和科技部四部委聯合發布新的新能源車補貼辦法,各新能源車試點城市也紛紛行動了起來。本周《北京市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審核備案管理細則》公布了,但是細則一出就引發質疑。
因為即將出臺的《北京市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生產企業和產品目錄》中,并沒有混合動力汽車的身影,北京新政策僅僅是補貼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而北京本地汽車制造商北汽只銷售電動車,在這個政策之下,外地車企的混合動力產品難以進京,于是新能源車推廣是否面臨所謂“地方保護”就引發業內爭議。面對質疑,行業有什么話要說?政府又該如何應對?
國務院所劃分的可享受財政補貼的新能源汽車為三大類: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被北京拒絕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之所以稱其為混合動力,是這類車上裝備有一臺為電池充電的發動機,可以當作一臺純電動車來使用,電驅動續航里程在50公里左右,電池電量耗盡以后再以內燃機動力行駛,并適時向電池充電。國內有混合動力汽車產品的車企有比亞迪、江淮、奇瑞、長安、上汽榮威等,合資企業中有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和一汽豐田等,對于被拒之門外,比亞迪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云飛說:
李云飛:我們的產品已經上市很多年了,像北京也推進了很多年,一直沒有實質進展,因為北京的細則和目錄一直沒有出來,不出來的話我們就沒法進入當地銷售,但是據我們了解,當地的企業產品已經可以實現大批量的上牌銷售了。
北京的措施的確在業內引起了巨大爭議,對此北京也就“地方保護”的質疑迅速做出回應,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陳貴如公開表示,北京從來也沒有說要拒絕發展混動轎車。之所以沒有在補貼環節上提到混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北京近幾年的新能源汽車示范運行主要以純電動汽車為主,二是從節能環保的角度看,純電動比混合動力更有效果,而環保問題是北京拒絕補貼混動的主要原因。據媒體報道,北京相關部門在調研中發現,有的消費者在駕駛某品牌混動車型時,用汽油的時間比電多,這讓他們對混合動力轎車的真實油耗狀況產生了懷疑。對于北京的回應,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再次隔空喊話:
董揚:說純電動對于空氣的作用更大,所以我就推這個,如果在北京這幾萬輛和純電插電都有,充電設施的壓力會小,我就提醒,你這么做的話一定要解決好充電的問題,希望他們好自為之。
盡管眾多車企質疑北京的政策有“地方保護”嫌疑,但比亞迪、長安、江淮、東風日產啟辰、上汽還是積極準備自家純電動車的報送材料,爭取擠進北京市場,據了解,今年北京首期購車搖號申請中共有1701人申請新能源車指標,已經超過首期1666個個人指標配額,中簽率約98%;653家單位申請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配置指標,中簽率約在54%。如此來看,北京這個市場還是有利可圖,而對于感到遭遇“地方保護”,比亞迪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云飛表示已經習以為常,上海也把外地車企拒之門外。
李云飛:上海他們是公布了一批目錄,第一批上海本地的企業的產品,后來過了一段時間又啟動了第二批,第二批基本上挑選幾個我們認為是對他們上海本地產品不構成直接競爭的產品。
除了上海之外,還有不少相關試點城市在推廣新能源汽車品牌時,會制定一些差異化的條款,比如優先購買本地建廠的新能源汽車等。在沈陽,針對出租車,其目前已比選的品牌包括在遼寧省內建廠的華晨、奇瑞等公司的產品,公交車包括遼寧省內建廠的五洲龍、黃海等公司的產品,天津、河南等地也是優先采購納入地方政府采購范圍的電動汽車。對于這種現象,中汽協秘書長董揚談了看法。
董揚:我覺得大家得搞清楚現在電動汽車的發展階段,還不在三五年馬上大規模產業化階段,現在在全世界摸索材料、摸索工藝、摸索運行模式這樣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間,就以為要抱“大金娃娃”了,還是規律上摸得不夠。
財政部、工信部、發改委和科技部四部委近日在公告中,再次明確提出了破除新能源汽車地方保護的要求。各城市或區域不得設置或變相設置障礙限制采購外地品牌新能源汽車,對已經施行的應盡快整改,強調示范城市或區域推廣應用的車輛中外地品牌數量不得低于30%。對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政府要有怎樣的作為?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早前有這樣的表述:
苗圩: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對我們可能是一個機遇,坦率地說,我們傳統的這些企業由于受思維的慣性、技術路徑依賴和現有資產拖累,很難有積極性。當然客觀上我們也有一些限制的因素,但是政府也不是無所作為,政府就是要更多的創造一個鼓勵競爭的環境,用競爭來不斷的促成企業的技術進步。我們也在討論是不是可以放一兩匹黑馬進來,把企業的活力調動起來,把這池子水攪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