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劉鐵男時代舊例,剛剛過去的2014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繼續閉門,在源頭上盡最大可能堵住了媒體、社會“無關主題”的發揮與發酵空間,將業界的關注點集中到會后公布的十大工作上來。但事實上,與2013年要迎接兩會、2012年要準備十八大相比,此番各界對全國能源工作會議的熱度本就偏低——能源領域審慎改革的基調既已定下,2014年的工作路徑早就脈理分明,業界并無更大期待。
即便如此,在各項工作涉及的相關產業上,依然可看出與2013年的具體變化。大致歸納,因《大氣污染防治計劃》的出臺和“霧霾元年”稱號的不脛而走,煤炭消費自然有明文控制,油品升級也需要“加快推進”。光伏發電從“大力發展分布式”變為“集中式與分布式并重”,頁巖氣由“大力發展”改為“著力突破”,煤層氣不再單獨表述而核電要求“適時啟動”,水電風電態度則變化不大。
具體措辭的變化,折現出經過一年的發展,各產業在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要素的綜合下,所呈現的不同發展軌跡與效果。以非常規油氣為例,去年能源工作會議后,業界受“大力發展”鼓舞,催熱了頁巖氣這個產業,并讓眾多投資者涉身其中。但隨后的發展態勢表明,中國頁巖氣產業發展所存在的障礙,從技術到體制,非一蹴可躍之,因而今年調整為“著力突破”。
字句的細節變化留待各領域從業者各自體悟、推敲,真正需要全民嚴肅對待的,是治霾。2013年,南北霾區擴散合流,在全球注目下連番上演信息化時代的“中國大霧”,這既是健康殺手,也是國家恥辱。從民眾的反應來看,調侃、嘲弄已然漸趨消失,代之以凝重、無力甚至絕望感。
明代萬歷首輔張居正曾有言“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在當下,國民最大的疾苦,便是環境惡化,以及如影隨形的食品、衛生等安全問題。而霧霾,是這個大危機、大疾苦最直觀也是最殘酷的體現。
因此,我們如今身處的2014年,已被現實推向了“治霾元年”,非重典無以至功成。除了史上最嚴大氣防治計劃之外,各地“官考”也應繼續加大治污、治霾的政績考核比重。
回到產業層面,在過去一年,控制煤炭消耗總量、油品質量升級、火電脫硫脫硝、增加非化石能源裝機比例等多管其下。但在2014年這些領域的進展應會呈現較大分野。
首先看煤炭,其作為中國能源結構調整的重點對象在近年來受到了較大壓制。但即使如此,煤炭消費總量仍然持續上升,官方公布的初步數據達到36.1億噸。而長期以來,各地電廠、耗能企業盲報、虛報實際消費量在業內心照不宣,因此實際消費總量可能在40億噸左右。而且,當前各地并沒有做好大規模減煤的準備,此前在京津冀熱推的煤改氣也因氣源不足緊急叫緩,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地區控煤目標也難見樂觀。
2014年,油品質量將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行國四標準。這在技術和產能上已不是問題,關鍵是油品升級之后需要一個階段的成本壓力釋放,油企和消費者均需有所承擔。
在火電脫硫脫硝方面,當前脫硫工作已進入尾聲,但“二次脫硫”方興未艾,潛藏著巨大的市場;而脫硝進度相對緩慢,離7月1日全面脫硝僅剩5個月時間,卻依然有一半機組未能完工,其施工壓力相當緊張。并且在已經完工運營的脫硫、脫硝機組中,也存在著大量的技術問題和環保漏洞(本刊本期深度報道《火電環保后遺癥》有系統披露)。
2013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比重已達30.6%,較2012年提高4個百分點,火電裝機占比首次降到70%以內,其中火電新增裝機比例降到50%以內。從當前已核準或待投入運營的項目來看,非化石能源裝機比例在2014年有望再度提升。
綜合以上方面,“治霾元年”的產業考驗和際遇均相當分明,局部的改善也難以阻止整體惡化的趨勢,空氣質量逆轉拐點的出現,還需時日,更待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