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晚9時30分許,新洲區邾城街齊安大道與衡州大街交會處突發慘劇:一男子無故踢倒路邊垃圾桶,47歲的夜班環衛工人肖冬梅上前勸阻,該男竟拔刀相對,身中18刀的肖冬梅不幸身亡。(12月5日《長江日報》)
只因對踢垃圾桶的行為進行勸阻,女環衛工被刺18刀身亡。如此戾氣從何而來?環衛工人對破壞環衛設施的行為進行勸阻,拋開“履行職責”的考量層面,也凸顯對公共責任的擔當。作惡者向無辜女環衛工刺出18刀的冷血和暴戾,究竟有多大的仇恨和戾氣?對這種人渣,法律的利劍應該毫不容情。
不得不承認的一個尷尬現實是,環衛工人這個職業在許多人眼中是“不入流”的。雖然社會仍將“職業不分高低貴賤”等口號放在口頭上,但這充其量是對類似職業的虛幻安慰。作為一種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環衛工人在工作環境、待遇等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他們中不少人都屬于無可爭議的弱勢群體。如被歹徒刺18刀身亡的女環衛工肖某,2002年下崗后一直打零工,近期好不容易才謀得環衛工人這份工作,工作時間從下午五點半到深夜十點半,月工資僅1000元。將戾氣傾瀉到弱勢群體身上,更是在加劇社會不公。
對于環衛工人來講,工作環境差、待遇低等問題,他們或許可以忍受。最不能忍受的是經常遭人白眼、辱罵甚至人身傷害。明明垃圾箱就在幾步開外,有人偏偏就不愿多走幾步,而是直接將果皮紙屑等垃圾隨地亂扔。有時候環衛工前面剛掃干凈了,后面垃圾接著就給扔上了。環衛工因勸說不要亂丟垃圾而被打的不在少數。上網搜索“環衛工人被打”,可以搜出一大堆:水果攤主亂丟果皮、女司機丟果皮、路人丟垃圾,出面勸阻的環衛工人,很多都遭到言語和身體傷害。這到底怎么了?
或許那些亂扔果皮紙屑的人有其理由:“環衛工人就應該掃垃圾!憑什么要我扔到垃圾箱里?”不得不承認,具有這種想法的人并不鮮見。在現實中,這種人或許生活得并不如意,心中積聚了各種怨氣。他們一邊大罵當官的貪污腐敗,一邊仍舊送禮行賄求人辦事。雖然他們屬于普通民眾的一分子,但在環衛工人面前,他們趾高氣揚,感覺高人一等。這無疑是一種被現實壓力扭曲了的變態人格。
環衛工人遭辱罵毆打,說到底是社會戾氣郁積過久而無處宣泄的結果。社會轉型過程中,各階層逐漸板結,傳統熟人社會逐漸為“陌生人社會”所取代,原子化的生存狀態使得人們的安全感逐漸走低。社會斷裂催生的社會失衡,反映在人際關系上就是個人對社會的隔離感。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制度罅隙,則使得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仍舊具備生存的空間。遇高則趨附,遇低則侵凌。將趨附他人時所受的怨懟,發泄在比自己弱的人身上。這種轉嫁戾氣的行為,只能使得怨氣郁積在最低處,讓弱勢群體不堪承受生命之重,使得社會公正的底線一再拉低。
女環衛工被刺身亡,行兇者自然須繩之以法,接受法律的懲罰。同時,面對環衛工等弱勢群體遭受的無妄傷害,更應重視紓解這種傷害背后的社會戾氣。紓解社會戾氣,不僅要加強公民涵養的養成,更重要的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打破社會各階層板結的現實,重申法治意識和規則精神,托住社會公正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