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北、北京等多個地方先后宣布啟動空氣污染(霧霾)人群健康影響監測項目。由于涉及人們的健康,又含有“空氣污染”、“霧霾”等醒目字眼,自然引起廣泛關注。
人們對此表現出來的欣慰,是對政府部門的積極回應。就在上個月下旬,國家環保部和京、津、冀、魯、晉、內蒙古等六個省區市開會,出臺了諸多治理霧霾的舉措。當時,社會同樣寄予厚望。
群眾的期盼和愿望,是政府工作的目標和動力。但是,在治霾問題上,一些人所透露出來的急迫態度,則殊不可取。
必須看到,空氣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天氣、地理等自然因素影響,也受人類生產、生活等人為因素影響。這就決定了空氣污染的治理會存在著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正由于這樣,對治霾還是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切勿過于急迫、樂觀,甚至墮入急功近利的狂歡之中。
就在上個月,六省區市提出各自未來幾年的工作目標,包括關停多少廠礦,治理多少黃標車等,林林總總的舉措,達到成百上千條。各省對于五年之后PM2.5治理所要下降的目標比例:京津冀各下降25%,晉魯各下降20%,內蒙古下降10%。河北還提出“爭取五年甩掉重污染的帽子”。這些目標和舉措,體現出政府治霾的決心,給社會傳遞出極大信心。不過,治霾的難度,還是要有充分的估計。
西方諺語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碧子眠@個道理到空氣問題上,不僅可以用來說明污染不是短期造成的,也同樣可以用來說明,治污也難以短期完成??諝馕廴局卫硎菑碗s的系統工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絕對會是一場艱苦卓絕、曠日持久的鏖戰。
今年三月的全國“兩會”期間,有專家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說,北京的霧霾治理,預計需要18年時間。這話可能讓人聽起來“不爽”。但冷靜思之,卻不無道理。英國倫敦曾經也經歷過空氣嚴重污染的發展階段,治理起來就用了20年時間。我們有決心和努力,或許可以縮短18年這個時間,但作為空氣治理需要長期艱苦努力的科學規律,我們很難違背。
如今,民意的作用更加突顯。人民的期待甚至是網民的情緒,都可能成為洶涌的“民意審判”,直接影響到相關單位和部門的決策和實際工作。為此,在治霾問題上,強烈的急功近利態度很可能對政府產生壓力,逼迫一些地方為了進度無視民生,甚至采取極端手段達成目標,或者難以完成現實目標而“數字出政績”。如此種種,都對治霾的實際工作不利。
最近有專家說,接下來的一二十年里,我們可能得常常與霧霾相伴。這的確是個無奈的現實。我們需要有與霧霾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少一點焦慮、多一點平和,少一些急迫埋怨、多一些理性務實。
同呼吸,共責任。面對空氣污染,政府已經行動了。作為個人,我們也該做些什么。少開一天車、少吃一次燒烤,都是改善空氣的一種努力。每一個細小付出,都會有點滴收獲,最終匯成環境改善的洪流,換來綠水、青山、藍天、白云,換來我們自由暢快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