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冉艷的“悖論”大概是中年打工者共同的“悖論”吧,在農村,“華麗麗”的“空巢”很多,前幾年大概還會是有一兩個留守人員駐守農村老家的,然而近幾年,更多的農村樓房是大門緊鎖,常年累月不見人影。
對于一個局外人,或者很少接觸打工者的人來說,解釋這一悖論很容易,就是現在的戶籍制度還不能接納這些打工者,他們沒有辦法享受城市的養老、社保等等福利優勢,只有為自己在老家建設一個房子,一個后路,當自己再也沒有辦法承擔打工工作強度的時候,還有一個落腳的地方,還可以看見自己一生付出的成就。
當然,這的確是造成農村“空巢”的原因之一,但是就筆者的理解而言,戶籍制度的缺失不是“空巢”現象最重要、最直接的誘因。“空巢”的所有者大部分是中青代的打工者,他們的年齡層大致在40—60歲,在這一輩人心中,老家那個房子不只是一個退路,而是他們一生追求的夢想,是他們打工一生成就的見證。在筆者生活的四川老家,房子就是判斷打工者在外面“混得好不好”的標志,是逢年過節回家時攀談的資本,是打工者相互比較的最直接的證物。而從更深處說,這一輩人無論在外生活多少年,在他們的心中,家只有一個,而且就在農村老家,所以在老家蓋樓不僅僅是他們心里的慰藉,也是他們心里認定的義務。
從另一方面分析“空巢”現象,是因為“空巢”在最初是留在農村的家人準備的,這里的家人是指留守農村的老人和小孩,而目前“空巢”的主人自己都在從中年走向老年的過程,家中老人,大部分已經不在了,而曾經的小孩也通過讀書或者跟隨父輩打工等方式走入了城市,于是農村的房子不得不成為“空巢”。
當然,筆者也遇過一部分打工者認為贍養老人和養育小孩的人生義務已經完成,沒有必要再辛苦打工而選擇回家的,但是這樣的人通常“享受”不了幾天就選擇返回城市繼續原來的生活方式,因為幾十年的城市生活已經讓他們不能接受農村的生活環境,用水用電的不能保障,并且在大多時候無事可做。
要解決或者避免更多的農村“空巢”出現,戶籍制度的改革是不夠的,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制度“城鎮化”以及生活方式“城鎮化”同步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