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系列養老話題持續占據著輿論中心。而公眾在關注城鎮退休人員待遇的同時,另一問題似乎成了“被遮蔽的角落”——農村養老。“在城市,領取退休金的人群大概占86.8%,而農村領取退休金的人群僅占18.7%,大量靠的是家庭和土地養老。”在北京大學第八屆中國老齡產業高端論壇上,國務院參事馬力透露。(11月13日《中國青年報》)
養老方式引發國人的關注,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每個人都將老去,都將接受養老制度的蔭蔽。但是,在討論養老制度的過程中總是將農村養老忽略掉,一方面是由于養老雙軌制的弊端太多引發公眾的情緒;另一方面城鄉二元結構的傳統格局也往往成為一種由于時間長久而習以為常的狀態,農村養老的主體農民也缺乏足夠的文化和話語權。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農村養老制度走了一條從無到有到逐步完善的路徑,其進步的意義不容抹殺,但“55元”的起步標準不能在此停滯不前,有必要隨著經濟社會的變化而發生必要的變化,否則,農村養老將會成為羈絆整個養老制度的“短板”。
著名的“木桶原理”告訴人們,木桶的容積往往是由最短的那一塊決定的。對于養老制度來說,這本身就是應該涵蓋所有公民的制度,也理應包含著農民這個群體。而目前的情況是,剛剛納入這個體系的農村養老制度無論是從標準起步還是頂層設計上都并非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又稱“新農保”,是國家為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廣大農村老人,提供其基本生活保障的主渠道。這項制度從2009年起,在全國10%的縣試點,基礎養老金定為每人每月55元。換句話說,一個農村勞動者每年繳納100元,60歲后,就能每月領取55元。從中不難看出,55元就是最低的標準也是一個基本的底線。
但是,不要說區區55元的標準并不能解決什么生活難題,還有一個問題是即使如此低的標準也并非所有的人都涵蓋在內。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只能越來越導致農村的凋敝,因為還有諸多因素導致農村本身的老齡化越來越嚴重。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農村整體老齡化程度比城市高出3%。一方面是老齡化嚴重,一方面是青壯年勞力的外流,農村的養老問題直接成為農村問題的突出矛盾。而“55元”起步的“新農保”也并非已經涵蓋所有的農村老人。
所以,在未來的農村養老制度改革過程中,需要做的有如下幾點:一是需要加強對“新農保”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納入其中,確保每個農村老人能夠享受最基本的政策保護;二是不斷提高“新農保”的標準,而提高標準并不是完全依靠老人的繳納,在這里各級政府的財政理應肩負責任,讓農村老人的保障越來越完善;三是將農村養老的方式方法不斷進行更新。目前,農村老人的養老方式主要有3個:社會保險養老、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有時也包括社會救助。在這樣的基礎上,仍舊需要開辟新的方式,圍繞著滿足老人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