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課題組在調查中發現,全國有12個省會城市提出要建新城區,目前已經規劃了55個。與此同時,城市改造過程中對舊城的大肆拆平讓住建部建設司司長趙輝明確表態,城市開發要避開有傳統村落的地方,不能直接拆掉。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院副院長周儉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城市想要發展得更好,就應該逐漸把社會、文化和藝術等指標都規劃進來。(11月14日《中國青年報》)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不僅一些省會城市提出建新城區,即便是一些小縣城,“新城區”也所在多有。應該說,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包括小縣城在內的城市也應有一個逐步擴容的過程,這似乎無可厚非。但不可忽視的是,不少城市在建新城的過程中,偏重關注那些能夠明顯拉動政績的內容,比如經濟性指標和技術性指標,對于城市發展社會性和藝術性內涵,則疏于關注。
新城區的建設,往往跟舊城區的拆遷改造密切聯系。“拆舊”與“建新”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兩個方面。對于城市發展來講,“拆舊”不能只是對舊城舊村的簡單推倒,“建新”也不能只包括建高樓大廈、大廣場、寬馬路以及所謂的“城市綜合體”。相對于物質層面的大拆大建,社會和文化層面的考量,或許對于城市發展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對于城市來講,不僅要大建筑大廣場,更需要小巷道小村落;只有大建筑的城市是空虛的,而那些小的因素更能使城市彰顯人文內涵和文化底蘊。
當前城市發展的主導力量應該說是政府。“拆舊建新”、“挖山造城”的新聞不時見諸媒體。質量不一的城市建設大潮,如專家所言,某種程度上是“地方政府在城市化水平、經濟發展和城市地區間競爭的訴求”,與當前公共部門績效考核中GDP所占地位密切相關。雖然GDP不能代表一切,但GDP或許是最能直觀反映地方政府政績的一個指標。營造光鮮靚麗的城市外表,當然比發展那些深埋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統更能體現“政績”,遑論那些潛隱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了。
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問題,部分來源于城市規劃的合理性欠缺。不少地方,城市規劃并不能堅持應有的科學性,而是要從屬于長官意志。長官喜好大廣場,那就規劃廣場;長官喜好公園,那就規劃公園;長官喜好所謂“城市綜合體”,那就多規劃幾個綜合體。長官意志超越城市規劃、城市規劃隨長官意志變動的情形所在多有,“一任領導一張藍圖”說的或許就是這個道理。這種情況下,城市規劃尚且無法確保科學性,城市建設就只能淪為謀取政績的工具了。
當前的城市建設,很大程度上偏重形式而忽略功能,而城市建設并不完全等同于城市發展。健康的城市發展應該以人為本,不僅注重空間的多元化,更要注重功能的多元化;不僅注重經濟指標和技術指標,更要注重社會指標和藝術指標;不僅注重形式美觀,更要注重功能宜人。城市的根本功能,說到底還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因此,城市發展也不能脫離以人為本的主題。傳統村落的氤氳氣息,鄰里相熟的社會關系,都是溫潤城市發展不可缺少的人文要素。
為了“詩意的棲居”,我們不僅要關注自然界的多樣性生態平衡,更要尊重人類社會的生態平衡。無疑,城市也有其社會生態。維持城市社會生態的多元化平衡,才能涵養一個城市的健康長遠發展。因此,城市發展要做好“大”與“小”統一的文章。“大”固然可以支撐起城市的磅礴氣勢,“小”卻也散發著城市溫潤的人文情懷。大馬路是支撐城市發展的動脈血管,小巷道則是溫潤城市運轉的毛細血管。“大”體現城市的宏闊氣度,“小”則涵養城市的清新活力。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要兼顧城市空間和功能的多樣化,重視社會性和藝術性指標,涵養城市的人文內涵和歷史底蘊,保持城市社會生態的平衡發展,讓人在“詩意的棲居”中與城市達成心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