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常是這樣:倘不量化,只是一個模糊概念;一旦量化,便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第一代農民工現狀”乃是一個典型的事例。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字,我國共有農民工兩億六千二百六十一萬,其中50歲以上的第一代農民工占15.1%,計三千九百六十五萬。這可是一個頗為龐大的群體呵!
改革開放伊始,就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活力,人口流動頻繁。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年還是年輕小伙子的農民,紛紛涌向他們一度“可望不可即”的大城市;而大城市的快速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也亟需這么一批生力軍,尤其是一些簡單、繁重的體力活,如市政改造的基礎性工作,還真的少不了這批農民工哩!說句良心話:第一代農民工為我國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流過汗,出過力,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面對三千九百余萬的第一代農民工這個群體,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政府真該替他們想一想——
一想,還能繼續讓他們選擇重體力勞動么?說實在,第一代農民工大多低學歷甚或無學歷,他們進城打工,為生存計,也只能從事那些幾無技術含量的簡單勞動,而簡單勞動往往又是重體力勞動。當年年富力強,能扛得住,如今他們年事漸高,體力衰退,再整天扛水泥搬鋼筋,乃力不從心矣!但是,從現實情況看,第一代農民工工資不高,必要的生活開銷不小,除租房、吃穿、養家糊口,20多年甚至更長的打工生涯,并沒有給他們留下太多的積余。于是乎,他們像機器人一樣,還得任勞任怨地在低價位的重體力勞動崗位上流汗、拼命,不是他們不想選擇,而是他們別無選擇!城鎮職工到五十歲以上年齡,大都退至二線,再過幾年也就退休、回家含飴弄孫了。可第一代農民工呢,處境竟如此窘迫。
二想,如何妥善解決第一代農民工的養老和醫療問題?造成第一代農民工以年邁的身軀繼續苦撐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國目前尚缺乏相應的社會保障機制。想當年,他們離鄉背井外出打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八”字還剛撇出一筆,之后,這方面的工作漸趨成熟,但是,不同省份之間社保項目無法順暢銜接,他們在這方面極少受惠。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到2012年,外出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的只有14.3%,參加醫療保險的只有16.9%,倘以第一代農民工計,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比例將更低。雖然有關部門已采取一定的措施,正在對他們的社會保障機制逐步加以完善,但步子似應快些,快些,再快些,因為,高齡農民工的數量在逐年提升,據悉,在過去五年中平均每年增加近280萬人。步子慢了,似會積重難返呵!
三想,如何對第一代農民工問題作延伸性的考量?按正常的代階分析,第一代農民工的下一代目前正處于上學、求職階段。教育歧視、就業歧視,仍是一個相當突出的社會問題。近年來,包括全國“兩會”在內的社會呼吁甚烈:加快戶籍改革以消除對農民工的身份歧視。同樣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目前,40歲以下的農民工的比例已由5年前的七成下降到現在的59.4%,且有繼續下降的趨勢。第一代農民工早晚要“下課”,那么。這些崗位將由誰來替代?如何解決又一輪的“用工荒”?未雨綢繆,統籌兼顧,至少從現今起,就得多多培養一批灰領。
看來,如何面對第一代農民工問題,社會該思考,該解決,該擺上政府的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