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將推進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通過生態文明建設調整產業結構、轉變消費方式,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通過推進城鎮化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融入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給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機遇,也賦予城鎮化新的內涵。要將推進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優化空間格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消費方式,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通過推進城鎮化,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融入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這些年來,許多地方主動謀求在國家戰略布局中的優先試點,通過城市規劃進行產業布局和資源配置,在節能減排、生態保護、循環經濟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必須看到,在經濟總量迅速增長的同時,一些城市生態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民生問題較為突出。比如,城市基礎建設相對滯后。一些地方政府的民生投入重點更多關注“看得見、成效快、收益高”的形象工程,像修馬路、建高樓等,而相對忽視立體交通體系、污水收集管網、城市垃圾處理等市政基礎設施。城市內澇、廢水排放、河流污染等問題也逐漸暴露城市生態的脆弱性。此外,生態產品供給能力薄弱。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導致部分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嚴重超標,空氣、水、土壤等與人民群眾生活相關的生態環境承載力過大;與此同時,一些地方生態保護屢屢讓步工業發展,自主發展的供給動力不足。清潔空氣、潔凈飲水、良好氣候、優美環境等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匱乏,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的健康生活和美麗中國建設。
上述問題的出現,既是城市粗放發展形成的原因,也是粗放發展導致的結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我們必須根據不同城市發展的階段性和區域性,充分考慮自然生態、資源稟賦、經濟實力、人口密度等因素,在生態經濟、生態安全和生態環境等關鍵環節有所突破,切實處理好當前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是樹立科學發展的城市生態觀。必須改變傳統注重經濟總量擴張的規劃思路,要以改善人居生態環境為目標,堅持土地集約統籌發展,充分考慮新城開發與舊城改造、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的有機結合,從長遠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在城市,區域重點則在舊城區,各地區要在城市規劃上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理念。
二是提升經濟增長的生態質量。必須強化空氣、河流等資源的環境約束,堅持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轉型升級并舉,既要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大力發展服務業,還要培育與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相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從長遠看,加大城市市政設施建設的投入和新型生態產品的供給將是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但不能一味將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當作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加速器。
三是加強制度建設與教育引導。繼續完善各類生態法規,深化環評制度改革,建議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深入開展對城市居民的生態教育,在校園、社區、家庭營造良好氛圍,通過舉辦各種活動逐步樹立生態文明意識,使其成為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自覺行動者。
四是尋求角色適位的多方合作。不僅要突出政府在主體功能區布局、公共產品分配、城市品牌塑造、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方面的主導作用,還要進一步拓寬合作渠道,并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確保各類社會項目合作落到實處,努力形成政府主導、企業融入、社會組織協調、市民參與的生態文明角色定位,增強生態產品提供和生態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