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進程中,戶籍制度改革是關鍵環節。可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原有城市戶籍人口希望換成農村戶籍的“逆城市化”現象。這顯然與城市化初衷相悖而馳。
戶籍“含金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人居住地的選擇。城市戶口的“含金量”通常高于農村。城市戶口意味著城里人能夠比農民得到更多更優的公共服務。過去,只要有城市戶口,個人的就業、養老、醫療、教育等就有保障。相比之下,在農村,農民收入主要來自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業,農民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也遠低于城市。城市戶口的“含金量”體現的是城鄉收入與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農民進城,自然希望得到城市戶口。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也接收了大量農民。但是,在各種門檻面前,進城農民得到城市戶口的機會是有限的。結果是,大量農民工季節性遷徙。特別是,春節期間,農民工返鄉更是人類遷移史上最壯觀的現象。
當然,只要有機會,農民工也會設法獲得城市戶口。成長在城市,只是偶然間回過農村老家或甚至從未返鄉的新生代“農民工”也開始大量出現。他們對城市戶口的期盼就是他們人生夢想的最大組成部分。
夢想歸夢想,夢想最終還是要照進現實的。戶籍制度取消是大勢所趨,短期內,要消除城鄉戶口“含金量”差異,除了縮小城鄉差距和城鄉自由遷移之外,別無其他。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早已列為公共政策目標,但這需要一個過程。近年來國家惠農政策的推進,特別是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一系列下鄉政策的推行,農村戶口所代表的公共服務也在改善。國家“三農”投入持續較快增長。相對而言,城市戶口的公共服務“含金量”變得不是那么突出。而且,隨著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城市戶口不再意味著城市就業機會,就業更多地與個人能力有關。
現實中,擁有城市戶口的不同人群所享受的公共服務也不同。城市內部養老保險制度不統一,醫療保險制度不統一,教育水平也存在較大差距。個人縱然有機會獲得城市戶口,也不見得就能得到較好的公共服務。相比之下,在廣大農村,至少還有土地可以依靠。而且,農村集體土地在城鎮化進程中可能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給農村戶籍人口帶來遠多于農業的收入,農村戶籍的“含金量”悄然升值。對于城郊以及土地可能被征用的農村來說,農村戶口的“含金量”更是一般的城市戶口所不可比擬的。這樣,城市化進程中的“逆城市化”其實也就是個人的理性選擇,是正常現象,關鍵的是最終要取消戶籍制度,實現人口的自由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