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如果思考停車公司的名字,您首先會想起哪一家?經濟之聲今年早些時候的報道提到,在路側停車場管理公司中,占據統治地位的是“京聯順達”公司,它的前身是“公聯順達”。京聯順達是一家有國企背景的合資公司改制成的民營公司,但改制后業務卻沒有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北京城超過60%的路側停車位的收費管理仍在改制后的一家民企手里。如果如媒體報道所說,現在,北京60%的路側停車位掌握在一家改制后的民企手中,算不算壟斷?我們查閱的采訪資料中,多位專家的觀點是肯定的。(9月25日中國廣播網)
信息不對稱只是一種表象。在北京,絕大多數的私家車主們搞不清誰收取自己的停車費用,也不知道停車費流向何處,也許可以理解為是一種信息不對稱,但在媒體披露“超過60%的路側停車位的收費管理歸一家民企時”,顯然不是已經“信息”的問題了。
在中國,“壟斷”一直是一個敏感的詞匯,媒體不會輕易使用,似乎判定哪個企業或哪個行業壟斷時,捎帶著也在質疑現有的經濟政策和制度設計的合理性,一個純而又純的經濟學名詞時不時地會變得非常的敏感。在涉及北京停車位收費的問題上,停車公司的壟斷是既成事實,媒體引用專家的觀點以及采訪資料,試圖想證明停車公司的壟斷行為成立,卻無法回答為什么偌大的停車公司如何歸為一家,以及資金的流向——畢竟馬路不是私有財產,而是帶有明顯公共事業性質的政府投資項目,政府使用的資金來源則屬于來自納稅人的繳費。
梳理出停車費流向的路線圖其實是很有必要的。馬路和大部分公共停車場是政府投資的,私家車主也大都屬于納稅人。停車收費被一家民企公司壟斷,而北京停車市場需求巨大,沒有監管也沒有競爭,停車就掏錢,馬路成了無本的買賣,停車價格卻逐年飆升,加上信息不透明,停車收費成了一筆實實在在的糊涂賬。
事實上,屢受詬病的北京“黑停車”的存在是因為現有的“白停車”在性質上與“黑停車”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白停車”會有一個明顯標志的價目表,收費員會有一套像模像樣的制服穿在身上,但兩者都是利用公共資源作為自己的本錢,要挾私家車主們停車交費,目的和手段別無二致。
千萬別用國外停車收費的思維來套用北京的管理思維,當真是與國際接軌,也就不會用一家民企壟斷北京停車市場的事情發生了。在做不到“晚上七點鐘以后紐約90%的街道停車都是免費”、“日本晚上全部免費開放”的標準時,北京可以效仿“日本各城市對經營性停車場給予了減免稅的優惠”,也可能將停車市場資源完全市場化,用競爭解決停車費高企、黑停車屢禁不止的行為。或許,停車公司引入市場化就會打破現有的“生態平衡”,恰恰是既得利益群體們不想見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