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公布《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重點任務分解》的通知中寫道,“市交通委、市環保局牽頭規劃低排放區,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擁堵費政策”。此消息一出,引發輿論熱潮。(9月5日中國青年報)
面對日趨擁堵的交通現狀,近年來北京市先后出臺限號令、限購令,開啟公交綠色通道等措施疏散交通、緩減擁堵,但效果并不明顯,前景不容樂觀。近日,北京市相關部門再次重拳出擊,擬出臺曾提及多次的交通擁堵費。交通擁堵時段劃線收費,提高用車成本,從根本上緩減高峰時段的擁堵,為大家提供一條暢通、便捷的出行之路。
但是,也有專家學者提出質疑,如若收繳費用,能否需取得相關法律的許可,也有部分網民質疑政府不該把自己需提供的公共服務職能轉嫁給普通公眾,
面對諸多質疑,希望有關部門能做好相關的前期調查、摸排工作,并制定中長期的規劃部署。不論從劃定地理區域范圍,還是收取的標準,再到行使執法權力的部門以及費用收繳后的資金去向都應該明確。地理范圍的劃定,直接關系到疏堵工作的實際成效。收取標準的限定,直接影響到用車成本高低,過高會增加車主負擔,過低無法起到疏散交通的作用。資金的監管不明確,極易滋生貪腐,成為某些人手中的“肥肉”,進而引發群眾對于政府公信力的質疑,關乎社會穩定大局。
所以,如何將效仿倫敦的治堵經驗洋為中用,的確值得有關部門深思。我們希望政府切莫將破解歷史瓶頸的良策變成權力尋租、滋生腐敗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