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從事公益工作的張云明在網上發布了一組圖片,內容為云南麗江永勝縣東山鄉東江小學學生用江水泡飯。有網友質疑當地相關部門不作為。昨日下午,東江小學的海校長告訴記者,吃飯時,學校供應了開水,還有湯,但一些孩子不愿意喝。原因有兩個:一是以前的生活習慣,二是現在天氣太熱,喝江水更涼快。(據7月3日南京日報網)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承載著民族的希望。2011年10月26日,國務院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每年撥款160多億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政策約惠及680個縣市的2600萬在校學生。盡管這個項目讓很多窮人家的孩子受益,但是,項目執行過程中暴露出的制度缺陷,尤其是腐敗問題令人警醒。怎樣才能讓孩子吃到真正的營養午餐,讓中央的政策落到實處,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制定營養方案要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由于各地生活水平、兒童健康狀況各不相同,實施營養改善計劃需要建立在各級農村兒童健康和營養狀況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實施不同的營養方案,到底是蛋奶,還是飯菜,還是加料主食。對于已經執行國家計劃“每人每餐3元”的地區,需要在執行過程中,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和學生營養狀況,細化午餐的配比和營養搭配,保證學生營養均衡。在條件允許的地區,應當建立營養師制度,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營養教育。
其次,要加強內外監督,使該計劃真正落實。在監督機制上,除了現有的行政體系內的自我監督外,還需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外部監督。這種外部監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在學校層面上,建立由家長、退休教師等參與的家長委員會一起管理項目的伙食或者賬目;二是整合地方的力量,比如可以由當地的縣委、團委、政協、兩會代表、老教師協會等參與,作為外部力量進行評估、檢查、監督免費午餐的實施。這樣的監督可能比單一的行政系統內部的自我監督更有效,使得國家的善舉能夠落到實處,能夠真正使農村兒童受益。
最后,學校在改善學生營養上,應有統一明確的政策安排。部分地區將學校食堂承包經營,雖然降低了學校用于食堂運行的支出,但加重了學生的就餐負擔,也使學生營養改善的效果打折扣。因此,學校在改善學生營養的基礎上,應有統一明確的政策安排,保證每一分錢都要發揮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