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生在北京經營著一家律師事務所,為了擴展業務,他來到西安籌備西安分所。為此,他上個月在各大招聘網站上發布招聘信息,計劃招聘十幾名律師助理,可是時間過了兩個多月,他只招到了兩名大學生。陳先生很是納悶——“不是說今年是‘最難就業季’么,為啥我卻招不到人呢?”(6月28日《西安晚報》)
底薪3000元起,加上業務提成,平均工資可以拿到5000元左右。按理這在西安,待遇說來也還可以,可就是少有問津。通知了一百多位有求職意向的應聘者前來面試,前來面試的只有20多人。通過面試,陳先生和同事對其中的十幾個應聘者比較滿意;通知他們可以報到,但最終,只有兩名政法大學的畢業生前來報到并和事務所簽了合同。
這種窘況,別說陳先生感到不解,想必讀者同樣茫然。是應聘門檻設得太高?但陳先生明確表示他們打算招聘的十幾名律師助理,學歷和工作經歷要求不高,只要是法律相關專業畢業也就可以,而且并不一定是“985”或“211”重點大學的學生。而且,你也能從面試20多個就確定錄用十幾個的高比例中,看到條件確實不高。
那么,是不是應聘者已經有了更好地工作,經過比較,放棄了事務所的機會了呢?實際情形也非如此。反而應聘者中,大都是往屆畢業的學生,有的至今沒有工作。經過了解,才知道這個專業的大多數學生,都在備考各種公務員考試和事業單位的考試,有些甚至屢考屢敗屢敗屢考,至今不肯“屈就”。這個情況,也能從記者的采訪中得到佐證——幾位至今沒有就業的2012屆法學專業的畢業生,雖也認為今年就業形勢確實不好,“但是總感覺那些律師事務所都是私企,沒有什么保證,爸媽又說要找就找個好工作,家里還能供我一段時間,讓我一心準備公務員考試呢,只要能坐辦公室,輕松點就可以了,工資多少無所謂。”——這種心態,才是招聘困難的主因。
透過這一現象,我們不難發現——其一,所謂“最難就業季”,只是一個宏觀的估量。這個估量,主要建立在供需關系上。也就是說,今年高校畢業生達到了最高峰值(699萬),但因為經濟發展步伐放緩,又使就業崗位難以增加,這就加劇了就業的壓力。但是在微觀層面上,仍存在著用人單位招聘困難的現實。其二,應聘者近乎“理性經濟人”的理性選擇,隱喻了行業的不公。畢業幾年寧肯不找工作,也要堅持參加“國考”,更說明了體制內崗位的魅力。當然,它也反映了應聘者內心深處的焦慮,這就是對“臨時”的擔心。
“臨時”真不是個好東西。不要說許多令人不齒的行為,都出在“臨時工”的身上,就臨時帶來的不穩定不安全的憂慮,帶來的老無所依的驚悸,就讓人異常焦躁。所以,我們在解決就業難這個有關社會穩定大局問題的同時,也要同步解決行業的不公,縮小它們之間的差距。換句話說,不管你干什么工作,都能有公務員那樣可靠的收入和可靠的社保,不用擔心年輕是拿命換錢,年老時無錢保命。如果抹平了行業之間的巨大反差,對律師助理不待見的現象會少多了吧?“萬人爭考一職位”的國考熱局面想必難得一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