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大學生還是農民工,不變的是他們都是人,可變的是農民工或者大學生的身份標簽。
據2012年6月的調查顯示,69%大學畢業生起薪不到2000元。但是統計局數字顯示,2012年末,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為2290元。專家認為這種現象很正常,大學學的東西和市場不對路,農民工的收入相對高,但他們干的活大學生不一定愿意干。有人因此質疑其合理性。
又是一份兩極對立的調查出籠了,此類調查已不新鮮,農民工月薪超大學生起薪,其實很正常,很合理。大學生月薪高于農民工更加常見,也符合固有思維。用大學生與農民工做比較本身就是矯枉過正。
我們不應該否認有些時候,大學生的境遇的確不如農民工。首先,大的背景是,自2003年以來,大學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一直沒有超過74%,原因在于,從1999年開始,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高等院校擴大招生規模。今天的大學生已經是大而化之的概念,遠不是之前的精英群體。大學生要比農民工“金貴”,這種想法本身就有點矯枉過正,已經大大落后于時代。
其次,不提大學擴招,文憑貶值,只需要思考一下,全國幾百萬大學生,所使用的教材也是千篇一律,所教授的內容也大同小異,一個流水線,一個標準生產出來的大學生,指望能夠憑此出人頭地,本身這樣的想法就欠缺思量。俗語說有多大本事吃多少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說大學生不如農民工,這種想法過于絕對,大學生可能找不到工作,也可能起薪比較低,但能邊工作邊適應社會要求,從丑小鴨變為白天鵝的實例不勝枚舉。不能因為開端的艱難就忽視了大學生們的潛力。
即便生兒育女異化為一種投資,上大學也不過是投資的一種,既然是投資,那么就有幾家歡喜幾家憂的情況。不可否認,處于社會轉型期,個體能否適應時代的要求決定個體所獲得的回報大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招鮮,也能走遍天。可見無論是大學生還是農民工。不變的是他們是人,可變的是農民工或者大學生的標簽,用群體調查的手法進行比較難免過于模糊,讓人得出讀書無用論的錯覺。
在社會構架中,大學生和農民工或者普通打工者在社會地位上應該是平等的,只是其中的個體,會在幾年后還要讓社會市場來認可、來判斷。誰能扼住命運的咽喉,誰能抓住時代的脈搏,誰就能最大地凸顯自身的價值。
大學生不妨先反思一下,大學畢業之后自身水平有沒有提高,自身能夠為他人、為社會提供什么。不諱言存在老子“英雄”兒“好漢”的拼爹現象,但也不必迷信龍生龍、鳳生鳳的血統論。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大學不過給了你一張門票,不畏雄關漫道錚如鐵,定然能夠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