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從事公益工作的張云明在網上發布了一組圖片,內容為云南麗江永勝縣東山鄉東江小學學生用江水泡飯。有網友表示,看到圖的瞬間就淚崩了,還有網友質疑當地相關部門不作為。昨日下午,張云明向記者表示,圖片被誤讀了,東江小學執行了營養午餐計劃,學生接江水泡飯只是生活習慣。東江小學的海校長證實了張云明的說法。海校長告訴記者,吃飯時,學校供應了開水,還有湯,但一些孩子不愿意喝。原因有兩個:一是以前的生活習慣,二是現在天氣太熱,喝江水更涼快。
筆者未曾到現場了解真實的情況,更無法傾聽到學生的真實想法,無法對“習慣”做出判斷,但是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會忍不住好奇:這種習慣是什么樣的習慣?是優良的生活習慣?是有利于身體健康、學生成長的習慣?是有利于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一部分……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多數人已經走在了奔向小康的道路上,但是一些偏遠地區仍不乏困難群眾,他們仍掙扎在窮苦的生活線上。國家沒有忘記他們,更沒有忽視他們,減免各種稅收、實施農村醫保、建設希望工程、執行營養午餐計劃……。我國政府在扶貧濟困的道路上不斷努力,我們也看到了未曾跨出大山的孩子們有學上,有衣穿,也有牛奶喝,這一切都是那么鼓舞人心,中國夢圓需要積蓄更多是正能量。
然而,當我看到這樣的新聞時還是震驚了,姑且相信校長的話,認為這就是習慣。可是,為什么孩子會有這樣的習慣?難道真的有人不習慣過好生活?有人真的覺得自來水比湯好喝?那我不得不懷疑:那是什么樣的湯?是什么樣的與眾不同的孩子?又是什么樣的老師在教導這些可憐的孩子?習慣是可以改變的,難道那里的老師也是這樣的習慣?難道校長也是這樣的習慣?即便真是習慣,作為教書育人的老師難道沒有責任告訴孩子們什么樣的習慣是好習慣?難道沒有義務教會孩子們什么樣的習慣是有利于身體健康的習慣?即使是習慣,也可以反應出我們教育的缺失,只傳授書本知識,忘記了教書育人的根本,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沒有健康的體魄,即使學到了科學文化知識,那又有何用?
筆者希望教育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這四個字,為祖國的未來傳道解惑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健康快樂的成長,真正成為祖國未來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