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故事
結實的身板、憨厚的笑容,并不標準的普通話中夾雜著鄉音——今年40歲的張新,從老家湖北農村來到無錫打工已經10年了,目前在市區一家食品加工企業當車間班長。
張新家里有五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三。“上面有哥哥姐姐、下面有兩個弟弟,上到初中,就沒有再讀下去了。”張新想了想說,“也不是完全因為經濟困難,更主要的還是農村人的老觀念,覺得讀書再多也是種莊稼,沒大用處。所以,不讀也就不讀了吧。”
時間一年年過去,隨著村里外出打工的老鄉越來越多,張新也產生了“到城里去闖闖”的想法。開過推土機,做過裝修工、水電工,他一路向東,最后在2003年來到無錫打工。
“我每到一個地方,都發現文化程度,或者說學歷的重要性。像我初中畢業的水平,很多工作都做不來、也學不好。”他告訴記者,眼下自己的年收入是4萬多元,吃喝住行“算是過得去了”,但他考慮最多的,還是個人未來的發展。“能生存是基礎,能發展,在城市扎根才現實。”
張新所在的車間,共有30多名員工,本地員工和外來員工對半分。“但是本地人的條件,要比我們好一些。”張新掰著指頭數了數說,從湖北、安徽、四川、蘇北農村來打工的員工,本身文化程度較低,大多數都只有初中畢業,但是當地人由于經濟條件好、文化氣氛濃,最低學歷也都是高中,還有不少是大專以上的,讓他十分羨慕。
“在我們這家食品加工企業,提拔車間班長還是看重技能,但是車間主任再往上,至少也要個大專文化吧。人往高處走嘛,我自己也要努力提高自身。”抱著這樣的想法,張新對培訓機構格外留意起來。但是令他失望的是,很多夜校都是大專起點授課,只有高中學歷的他,補起來太費勁了。
于是,張新花了500多元,在公司對面的一家電腦培訓班報了名,學習辦公系統的簡單操作,目前已經學了半個多月。“在老家從來沒接觸過電腦,但現在在城里,不會電腦就相當于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完全沒有競爭力。”張新說,“學會一樣是一樣”。
除了文憑之外,張新“發展的苦惱”,還來自于對當地的文化習慣,甚至語言的不熟悉。有一回,他代替公司領導外出開會,由于不少人都是用方言在會上發言,交流,聽得一頭霧水的張新回去后完全無法交代,從此也失去了類似的機會。
在張新看來,雖然從地方政策到公司規定,都將外來務工人員一視同仁地對待,由于個人成長背景等原因,大多數務工人員教育程度偏低、整體素質不高,在城市里多少有點自卑心理,因此或多或少影響到個人職業發展,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
“公司的培訓我每次都參加,政府部門要是組織培訓的話,我有機會也一定去報名。”張新建議,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就業培訓,最好同時能增加管理能力、組織能力等方面的內容,為他們的晉升和個人發展增加砝碼;也希望城鎮居民從內心真正將他們看作“新市民”而非“農民工”,為他們營造更幸福更有尊嚴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面對170萬外來務工人員的發展需求,無錫探索構建各種人才平臺
打通農民工的“成長通道”
新態勢——
農民工訴求從經濟需求向發展需求轉變
記者從無錫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了解到,2012年底,無錫市社會從業人員近390萬人,其中來自農村的勞動力達到170萬人,這意味著農村從業人員與城鎮從業人員比例近1∶1。數據顯示,農村從業人員主要分布在二、三產業,其中外省90.5萬人,本省外市79.5萬人。和很多城市一樣,無錫外來務工人員已是當地產業工人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無錫市通過實行無障礙的就業服務、無差別的工資待遇、無界限的社會保險政策、無差異的社會保障制度,目前本地的外來務工人員已在基本生活、工作等方面得到保障,他們的利益訴求正處在從經濟需求向發展需求的轉變過程中。”無錫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農民工工作處副處長葉一帆介紹。
葉一帆分析,當前新生代農民工需求更趨多元化,他們的綜合素質及學歷已有了較大的提升,與其前輩們單純考慮工作及其收入相比,更多地追求體面的工作、更看重工作環境、居住環境和職業前景,隨著二、三線城市的發展,外來務工人員日益供不應求,有了更多選擇單位及崗位的可能性。
新舉措——
多途徑打通外來務工人員的“成長通道”
面對新形勢,無錫在打通外來務工人員“成長通道”上,進行了多途徑的探索和嘗試。
2008年起,無錫市政府通過公共財政投入,興建了高技能人才實訓管理服務中心,搭建高效率、高水平、高層次的技能鑒定公共服務平臺,涉及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信息技術等實訓中心,為企業培養產業一線急需的技能人才。截至今年5月,服務范圍覆蓋國內16個省、46個城市、國際21個APEC經濟體,為校企合作、企業員工提供技能提升與實踐操作的平臺。
在無錫,規模以上企業已將農民工的“成長通道”放在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和其他地方相似,在無錫,外來務工人員中是勞務派遣身份的占有不小比例,長期以來和正式員工在待遇、晉升、保障等方面多少存在一些差異。”葉一帆說,目前,在無錫大多規模以上企業,每年都在外來務工人員中設置一定比例,使業務能力強的優秀人才能脫穎而出,有機會被聘為正式職工。
記者了解到,在張新所在的單位,就有好幾位外來務工人員,因為表現優秀,從勞務派遣工轉為正式工,企業從規章制度、內部管理等方面保障他們“一視同仁”。在無錫的一家韓資企業,每年都組織一些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在內的優秀員工,赴海外進行技能培訓、技術學習,讓務工人員享受到“無差別的待遇”。
新挑戰——
文化融入、風俗適應等方面,仍有很長路要走
“對于外來務工人員個人的發展需求,規模以上企業基本可以滿足,但大多數中小微企業在這方面還遠未達到,它們往往還停留在老觀念上。”葉一帆坦言。
但這樣的老觀念也正在慢慢轉變,“不然不僅是沒有競爭力的問題,而是根本就招不到工人。”葉一帆介紹,很多外來務工人員有進修深造、接受培訓的需求,目前無錫市每年組織安全生產、衛生教育、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免費社會培訓達35萬人次以上,今后還將加大宣傳力度、增加經費投入。
針對張新們所關心的晉升渠道問題,葉一帆認為,建筑、食品、機械等外來務工人員相對集聚的行業,農民工教育程度較低、動手能力較強,不宜實行“唯學歷論”的提拔及考核辦法,應更傾向于考察技能水平,逐步培養他們的管理能力。
葉一帆坦言,雖然外來務工人員在公共服務上逐步享受到同等待遇,但在文化融入、風俗適應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了解,無錫市下一步將結合本地傳統文化和產業特點,加大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綜合培訓力度,使他們能真正扎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