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5-01 21:36: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金磊
在被禁14年之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今日正式被“放出籠子”重回市場。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突然解禁”引發諸多爭議,公眾擔憂“白色污染”可能重現,更擔心其安全性是否能保證,可降解餐具市場也或將受到沖擊。分析指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不應是“裸歸”,必須建立起科學的行業準入標準、有效的行業監管和健全的回收利用制度。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被禁14年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調整,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隨著該規定的生效,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1999年起被禁14年之后,于今年5月1日重新回歸市場。
對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解禁,國家發改委給出了五條理由:一是其符合國家食品包裝用具相關標準;二是使用后可以回收再利用;三是國際上許多國家和地區一直在使用;四是可以節約石油資源;五是社會環境已經發生變化。
據了解,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最早于1986年開始在中國鐵路上使用,由于廢棄的餐盒嚴重破壞鐵路沿線生態和景觀,原鐵道部于1995年5月起全面禁止在鐵路站車使用發泡餐具。到1999年,原國家經貿委發布了《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國家經貿委令第6號),其中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限期在2000年底前淘汰。
公眾擔憂“白色污染”重現
此前,原國家經貿委在解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被禁用的原因時指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生產、使用、回收等各環節都存在嚴重問題。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發泡劑,有的會破壞大氣臭氧層,有的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在高溫下使用不當,易產生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使用后隨意丟棄,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入土掩埋很難降解,會造成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且回收和處理難度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1999年就被禁用,但由于其“禁而不絕”,部分人在聽聞其解禁的消息之后才知道“原來它已被禁14年”。盡管發改委對于解禁的理由言之鑿鑿,但面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突然解禁”,公眾卻表現出一定的擔憂:這會不會導致“白色污染”重現?
有環保組織表示,由于一次性發泡餐盒成本低、回收利用價值相對低、質量輕,很容易就被大量地隨意廢棄,白色污染風險可能加重。此外,還有質疑稱,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解禁會對現有一次性餐具消費環保觀念產生一定的沖擊。
消費者擔心能否保證安全無毒
除了擔心可能引發“白色污染”外,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回歸市場,消費者最關心的還是安全問題:歷經十幾年禁用,如今一朝解禁,其安全性是否能夠保證,是否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引人關注的是,央視2010年曾在“洋垃圾變餐盒”的報道中揭露,一些發泡餐具生產企業在生產原料中會加入工業級碳酸鈣、滑石粉等有毒有害物質;并使用嚴禁在食品包裝材料中使用的熒光增白劑。面對群眾最為關心的餐具毒性問題,發改委表示,已委托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所按國家相關標準進行了檢驗。實驗結果表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符合相關國家標準。
雖然社會上對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安全性仍有爭議,但專家指出,正規合格的發泡餐具是安全的。福州市塑膠同業公會秘書長彭超表示,只要不用微波爐加熱,不用開水蒸煮,不盛放100℃以上高溫食品,合格的發泡餐具是安全的,不會產生有害物質。
或將沖擊可降解餐具市場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突然解禁”難免將對可降解餐具市場產生沖擊。據了解,從2001年始,國家本來要求餐飲行業必須使用“可降解餐具”,但與發泡餐具相比,成本高出十多倍。可降解餐具推行十多年仍步履維艱。
據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董金獅介紹,由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與其他替代產品相比價格低廉,且有市場需求,盡管國家此前三令五申嚴禁生產,目前國內仍有100多家企業生產和銷售。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合法化”,對于可降解餐具市場可能產生較大的沖擊。一些可降解塑料廠家直喊“傷不起”。
解禁之后監管和回收是關鍵
對于此次解禁,有分析文章指出,一次性發泡餐具解禁后將主要面臨原料質量難控制,產品質量堪憂;添加劑濫用,威脅食品安全;使用溫度有限制,不合理使用有危害;回收難成核心難題,擔憂“白色污染”重現等四大難題。
有意見認為,一次性發泡餐具的回歸不應該是一個“裸歸”,應該是一個讓消費者放心的回歸,讓環境不受傷害的回歸。實現這種可能,一個健全的回收利用制度,一個科學的行業準入標準,一個有效的行業監管體制,缺一不可。
業內人士表示,發泡餐具的生產必須盡快出臺行業標準,明確行業準入條件,并規范由原料生產到最終成型的一系列環節所應適用的標準,同時要警示、告知消費者在哪種情況下餐盒可以安全使用,哪種情況下餐盒會產生有毒物質,以便保障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在回收環節,要建立起廢舊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回收再利用體系,以防止白色垃圾對環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