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了《光明日報》2013年2月18日載劉士林教授的《中國式城市化》(以下簡稱劉文),頗受啟發。但是,劉文認為“歐美模式是現代城市化的主流”,是個“正常的孩子”,拉美式城市化“模式很失敗”,是個“早產的孩子”,而“中國式城市化道路和模式代表了世界城市發展的未來”,是個“早熟兒”,對這些觀點,筆者不敢茍同,本文試從“是什么”、“怎么樣”和“怎么辦”三個層面,解讀中國式的城市化,并對劉文上述觀點提出商榷,以就教于劉士林教授及學界同仁。
中國式城市化的現狀:是什么?
對中國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客觀描述、概括和總結,是正確認識中國式城市化的客觀基礎和歷史出發點。
首先,從人口的城市化來看,2012年52.6%的城市化率(國家統計口徑稱城鎮化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城市化的現狀。雖然已經進城的2.6億農民工尚未真正取得同等的市民待遇,但他們畢竟已生活、居住、勞動在城市,無論是政府、學術界,還是普通市民,都已不能再無視他們的存在和訴求。
從空間城市化來看,經過60多年的發展,近670座建制市,近2萬個建制鎮已矗立在中華大地,它們成為未來中國式城市化發展的載體和城市引力場的引力中心。大城市規模還會繼續擴大,大城市數量還要繼續增加,許多小城鎮要發展成為中小城市,許多中小城市要發展成為上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這已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基本大趨勢。
從國家戰略層面分析,城鎮化已上升到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導戰略。2001年出臺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城鎮化發展規劃》,2012年中共十八大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2013年上半年有望重新出臺《中國城鎮化發展規劃》。
中國式城市化的問題:怎么樣?
那么,上述中國式城市化進程是否正常,是否令人滿意?對此問題的回答,直接關系到未來中國式城市化發展道路的政策導向和頂層設計,而不同利益集團,如農民工和市民、開發商與居民、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學者,答案顯然不同。但是,只要以科學的精神和公正無私的態度,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以民生為導向來研究中國式城市化,就不難得出這樣的判斷:中國式城市化成績很大、問題不少,總體上評價,是存在扭曲和滯后之處。
說它是扭曲的,主要是因為我國的人口城市化大大滯后于土地城市化,大量鄉村人口進城為城市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卻沒有實現真正的市民化,更沒有分享到與其巨大貢獻相一致的城市化收益。
說它是滯后的,是因為就中國在18世紀所具備的城市化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而言,它至少應和歐洲的城市化發展同步。但因種種原因,中國式城市化脫離了世界城市化的正常軌道,直到今天,還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
無論從哪個階層的立場,都不能說中國式城市化優于拉美城市化,更不可如劉文所言:“中國式城市化從一開始就考慮得比較仔細,顧忌的層次和關系繁多,因而我們民族構建的中國式城市化模式,理應是人類城市化所有可能的道路中最好的那一條”,至少已經走過的中國式城市化之路并非如此。至于劉文說“中國式城市化道路和模式代表了世界城市發展的未來”,不免有夜郎自大之嫌。
中國式城市化的未來:怎么辦?
作為一種理想模式或頂層設計的中國式城市化,其中包括總體目標、實施步驟、政策措施等等。它要回答的問題是“怎么辦?”。從指導思想上看,中國式城市化的政策導向和頂層設計,必須體現人民大眾的意志、愿望、權力和利益,這是不再繼續受劉文所說“煎熬”的必要前提。
根據城市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借鑒國外城市化發展的經驗教訓,充分考慮到中國國情,針對當前中國城市化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今后中國式城市化的主要任務不是再一味擴大城市的空間,而是要著眼于農民工進城落戶、遷徙人口在城市定居,即人口的市民化,其中首先是已經進城的2.6億農民工市民化。
為此,筆者認為,必須根據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逐步縮小行政性征地的范圍,在符合法律和城鄉統籌規劃的條件下,應該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允許農村集體宅基地的使用權自由轉讓、抵押和出租,和國有建設用地同地同權同價,讓農民分享工業化、城市化的成果,同時加快農村家庭承包地流轉,實現農地適度規模經營。
為加快城市化進程,政府還應采取如下一系列配套政策:其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各項政策法規;其二,完善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消除進城務工農民的失業和醫療的后顧之憂;其三,統計和公布涵蓋城鄉的真實失業率,建立統籌城鄉的就業制度;其四,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其五,提供大量廉價自住房,為新增城市人口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其六,建立有助于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政績考核制度;其七,考慮建立國家城市發展委員會。
如何理性評價歐美、拉美城市化模式
劉文把歐美式城市化比作“正常的兒子”,把拉美式城市化比作“早產的兒子”,而把中國式城市化相應比作“早熟兒童”。這些比喻形象生動,但并不準確。筆者認為:歐美式的城市化并不正常,拉美式的城市化亦非早產,中國式城市化則難產晚熟。
首先,劉文認為,“歐美模式是現代城市化的主流”,歐美城市化模式是個“正常的孩子”,“具有自然發育成熟的特點”。事實上,這個所謂“正常的孩子”,是一個被各種激素催生而成的畸形早熟兒。不可否認,作為一種國別或區域性城市化模式,它有一定可借鑒之處。但是,城市化是一個全球化趨勢,而不是一種國別現象,在某國看來似乎“具有自然發育成長的特點”,并不一定就“是現代城市化的主要代表”,尤其不能看作“是當今世界城市化的主流”。
歐美城市化之所以取得那么“輝煌驕人的業績”,并非完全如劉文借用城市社會學家之口所言,“歐美在進行城市化時,本國人口相當稀少,經濟增長足以維持全部人口的生活水平”。坦率地說,即便是具有嚴重歐美中心主義的歐美史學界,也沒有勇氣得出這樣的結論。著名歐洲史權威作者德尼茲·加亞爾等在其名著《歐洲史》中明確指出:“歐洲的殖民地擴張給非洲、亞洲、澳洲人民帶來悲慘的后果,他們往往受到無情的剝削,他們的資源受到無情的榨取。”被認為是當代最偉大的經濟歷史數據的考證和分析專家安格斯·泰迪森在其代表作《世界經濟千年史》中指出:“西方國家發達的過程離不開其對世界其他地方的武力侵犯。美洲的歐洲殖民化意味著對土著居民的滅絕、邊緣化和征服。歐洲與非洲三個世紀的接觸在奴隸貿易上。從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歐洲與亞洲國家之間的屢屢戰爭目的在于建立或維持殖民統治或貿易特權。另外,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還伴隨著一系列掠奪性戰爭和損人利己政策。”
進一步說,由于歐美式城市化這個早熟畸形兒不正常的行為示范對整個世界城市化進程的誤導,全球性資源嚴重短缺、生態嚴重惡化、環境嚴重污染、人口嚴重危機、就業嚴重困難、貧富差距嚴重拉大……甚至劉文也認為,拉美走歐美城市化之路掉進“陷阱”,中國走歐美城市化之路面臨“陰影”,筆者認為,印度也走不通歐美城市化之路,非洲更走不成。當前,歐洲已掉入“福利陷阱”,陷入歐債危機,美國在尚未走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的同時又掉入“財政懸崖”……歐美城市化之路業已失去了可持續性。
其次,劉文認為拉美式城市化是“早產的孩子”,并稱“這個模式很失敗”,這是有失公允和不符合實際的,因為劉文是以歐美已完成的城市化標準來衡量拉美國家城市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這二者間并沒有可比性。撇開歐美標準不說,作為一個發展中地區,拉美式城市化發展與非洲、亞洲(不包括日本,主要指中國大陸和印度)的城市化模式相比,既非“很失敗”,也非“陷阱”,而是一個像其他任何國家或地區一樣會存在某些問題的城市化過程必經的階段。這個階段在歐美式城市化過程中也普遍存在過,它們存在的城市病在當時并不比拉美當今的城市病輕,而拉美式城市化中的城市病與當今的非洲、印度和中國相比并不顯得更重。實際情況是,當今拉美地區城市化率已達80%左右,以PPP(購買力平價)衡量的人均國民收入也超過1萬美元,大大高于非洲、印度和中國。從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增長速度分析,也看不出拉美式城市化有“早產兒”的特征,借用劉文提供的數據,“1950年,拉美地區的城市化率為41.6%,到了1980年,這個數值迅速飆升到65.6%”。經算術平均,歷經30年增加了24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加0.8個百分點,遠低于同期日本和韓國的年均增加速度,我們知道,根據城市化發展的階段性規律,在城市化率40%到60%之間,正是增長速度最快的階段。據此也得不出拉美式城市化是“很失敗”的“早產的孩子”的結論。
劉文在開列了拉美式城市化存在的各種問題之后,明確指出,“這些問題在非洲、亞洲等國家和地區普遍存在。”我們不禁要問: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反省非洲模式、亞洲模式乃至中國模式,而偏偏一味指責“拉美模式”呢?
最后,劉文又借用馬克思的比喻,把中國式城市化比作“早熟兒”。筆者認為,這個比喻并不合適。經歷了五千年持續不間斷發展的中華文明,其城市化進程不僅晚于歐美式“正常兒”,而且遲于拉美式“早產兒”,怎么能說當今中國式的城市化模式是一個“早熟的兒童”呢?既然如劉文所言,“和拉美一樣,中國城市化的很多歷史條件并不具備”(實際上早已完全具備。筆者注),何來拉美的“早產”與中國的“早熟”?如果對當今中國式城市化一定要打一個生育方面的比喻,我們寧可說它是一個難產的晚熟兒。說它難產,是因為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城市算起,它經歷了萬年懷胎,千年分娩,至今尚未完成城市化過程;說它晚熟,是因為中國城市人口達到城市化起步水平算起,百年哺乳而未熟。所以,我們必須加大改革力度,減少難產的痛苦,縮短晚熟期,使中國式城市化逐步成熟和完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