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4月要大幅漲價”的傳聞在山東迅速發(fā)酵,多地出現(xiàn)排隊搶氣的局面,聊城一家燃氣公司的大門被擠壞,青島一家燃氣公司的排號機被點癱。國家發(fā)改委和省市物價部門紛紛辟謠:天然氣漲價事關民生,必須事先聽證,不會突然漲價,市民不必扎堆購氣。(《齊魯晚報》3月27日)
近日有消息稱,下月起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上漲,每立方或漲1元。盡管相關部門和燃氣公司紛紛辟謠,依然阻擋不了多地民眾的搶購浪潮。在陜西西安,甚至有大媽帶著速效救心丸排隊搶購,更有人一次買氣上千立方。
冷靜分析,漲價傳聞本身就站不住腳。首先,居民天然氣關系千家萬戶的利益,調價幅度理應慎之又慎,不可能突然上漲1元之多;其次,漲價必須經過很多法律程序,進行成本調查審核,召開聽證會等,至少也需要幾個月。然而,面對這個荒誕的漲價傳聞,部分民眾卻在有關方面已明確否認的情況下依然搶購,這值得深思。
一方面,輕信傳聞折射出公眾對于漲價的焦慮。在工資跑不過CPI的當下,漲價已然成為公眾不能承受之重。許多人甚至形成了思維定式,所有產品都是要漲價的,只是早漲晚漲的問題。一旦有漲價的風聲,就會立即觸動那根未“漲”綢繆的神經,“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先搶來再說。于是,從汽油、電力,到食鹽、食用油,幾乎每一次漲價傳聞,都會在百姓中刮起搶購之風。
同時,不相信官方聲音,說明價格調整的失范,已嚴重透支有關部門的公信力。近年來,人們見了太多先辟謠后漲價的大忽悠。比如,2009年社會普遍預測成品油價格可能在這一年的5月28日凌晨上調,相關負責人27日對此辟謠,稱近期成品油價格不會上調。然而,5月31日端午節(jié)后上班第一天,有關部門就宣布從6月1日起上調油價,引發(fā)輿論一片嘩然。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鑒,怎不讓公眾懷疑,如今否認天然氣調價又是一次“穩(wěn)軍計”?
更為重要的是,盡管我國《價格法》和《政府制定價格聽證辦法》明確規(guī)定,“制定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yè)價格、公益性服務價格和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等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應當實行定價聽證”,但在現(xiàn)實中,成本核算缺乏公開透明,“聽證帝”橫空出世,聽證會淪為“聽漲會”等怪現(xiàn)狀,讓公眾漸漸對于“聽證”二字失去信心。更有甚者,2010年甘肅蘭州在沒有舉行聽證會、只開了個座談會的情況下,就宣布上調天然氣供熱價格,漲幅近30%。當聽證制度成為有關部門任意揉捏的橡皮泥,當公眾的民意訴求可以“被聽證”,人們更愿意相信,這個天然氣漲價傳聞即使拿到聽證會上也是“一致通過”。
種種搶購浪潮,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生產生活秩序,造成了不必要的社會恐慌,也給搶購者自己帶來了負擔。前年搶的鹽還沒吃完,許多人又要面臨搶氣給今后搬家、租售房屋、氣表損壞時可能帶來的麻煩。要想公眾不再被漲價傳聞牽著鼻子走,有關部門除了及時回應傳聞,做好政策解釋外,更要從民生出發(fā)切實穩(wěn)定物價,紓解公眾焦慮;完善聽證制度的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重塑公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