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鈞
現任: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任、中國市政工程協會會長
曾任:建設部總工程師、住建部科技委常務副主任、中建一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51%,這表明我國城市化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不過,根據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于今年初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2010年城鎮化率還僅是34.1%。
“這與國家公布的口徑是有距離的。”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任金德鈞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數據存在出入的關鍵是如何看待進城農民工的問題。
據了解,國家公布的數據是把常住城市人口、沒有城市戶籍者也算城市的人,因而兩者出現了相差15個百分點的情況,涉及2.2億余人。“這些人絕大部分是農民工,他們雖然生活在城鎮、被統計在城鎮人口中,但其身份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卻游離在城市之外。”
即便如此,我國城鎮化率依然偏低。在原外經貿部副部長、我國入世談判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看來,當前我國城鎮化水平僅相當于美國1910年左右的水平、韓國1970年的水平、日本1960年的水平。“我國城鎮化要達到75%、80%至少還要30年。”龍永圖說。
不可否認的是,未來城鎮化將仍然是確保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如何有效發揮城鎮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如何看待城鎮化過程中的用地矛盾、房價及農民工問題,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任、建設部原總工程師金德鈞接受了《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的專訪。
“逃離北上廣”說明城鎮化程度不夠
問:現在提到城鎮化更多的是指大城市,而廣大中小城市如何實現城鎮化似乎為人所忽視。如何認識這一現象?
金德鈞:這個現象是存在的。城市化的基本動力是經濟發展,大城市是資源最集中的地方。事實上,中央政策始終是強調大中小城市包括小城鎮的協調發展,這一思路是明確的。
現在沿海城市產業轉移,工人不再去了,出現招工難的問題,開始選擇就近招工。小城鎮數量多、離農村近,能吸納勞動力,是中國城鎮化的基礎工作。小城鎮的戰略地位也很重要,目前小城鎮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吸納就業能力還不高,如果地方政府加以重視,中國小城鎮的發展在今后城市化的發展中應該是一臺很熱鬧的戲。
問:前幾年,有個詞“蟻族”很火,像北京唐家嶺聚集了很多大學生蟻族群體,剛畢業因為住房、工作等限制很難融入城市,于是有人就提出了“逃離北上廣”;之后,因為無法適應巨大的落差又出現了回流現象。如何看待80后、90后對城市的選擇?
金德鈞:這兩種現象都很客觀,說明城市在城市化過程中諸多問題沒有做到平衡和協調發展。農民進城后,在城里工作,但并沒成為市民,成為了“候鳥”;大學生作為新市民進入城市,但享受不了作為北京市民能夠享受到的東西。大學生來到城市,生活比農村豐富,但是很多現實問題解決不了,就回去了;可是城鄉生活差異大,就又回來。
這說明,城市化過程中需要配套解決的問題還沒解決好,比如住房、農民工子女就學、醫療、失業保險、養老、戶口等。從總體來講,這就是在城市化過程中,社會建設滯后很多,基礎建設跟不上。
農村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是城市化的前提
問:城鎮化過程中會面對土地矛盾的問題,造成部分農民失去土地,有的地方還為此引發群體性事件。這些問題應怎么看?
金德鈞:城鎮化包括三個基本內容,一是農民變為市民,二是從事第一產業的人轉向從事第二、三產業、第三產業比重增大,三是城市空間有所擴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必然要增加;但是,城市用地不能盲目地一味擴大,要真正做到集約使用土地。比如,把城市空間更有效的利用起來、提高城市容積率、充分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間等等。
在農村,要切實保護好農民的利益,保護農民宅基地的所有權,農耕地的使用權,我們農民現在就只剩這兩個權利了,不能再傷害了。
問:城鎮化是否會影響到農村的發展?
金德鈞:農村生產力提高,才會有多余的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因此,農村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是城市化的前提。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如果農作物、農業和養殖業不能給城市提供基本的保障,糧食就得依靠世界,對糧食安全造成影響。
但是,中國像過去一樣每家每戶都去種地肯定也不是辦法,這只是一個過渡期,我國要走大農業的路子,靠比較少的人通過機械化和科學種田來進行現代化的運作,把農業的生產力進一步提高。有了強大的農村才能和高度發展的城市相匹配,凋敝落后的農村是不可能有城市化的。
問:您怎么看待當前的房價問題?
金德鈞:現在的房價上漲是不正常的瘋漲,這是從2003、2004年以后開始的。城鎮化使得大量人口進城,房價適當上漲是正常的。但是現在房價不正常的瘋漲,原因不是城市化。原因有三條,一是有人拿房價上漲的預期去投資;二是炒房;三是政府在如何解決中國老百姓住房的問題上,整體的設計和執行不得力。
任何國家不可能人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房住。政府要保障人們都有房住,可以買房、可以租房、也可以住政府的廉租房。我們國家進行房改停止實物分配后,搞一刀切的貨幣化,保障沒有了使得人人都想著去買房,造成社會上剛性需求的假象,房價隨之上漲;房價上漲又引來投資者炒房,又把房價推高;而土地是緊缺的,賣地也就越賣越貴。
這種彼此間的推波助瀾,讓房價越來越高,結果是銀行、地方政府、房地產開發商都很高興,而讓老百姓和中央政府很著急。現在我們終于開始認識到這一問題,中央政府花大力氣推進建設保障房,嚴控房價的不合理上漲,按理說這是一種補課,是改變我國住房問題的正確方向。不過,現在保障房建設速度太快,從質量監督的角度看,我擔心這樣太快的速度會帶來住房質量問題。
新區建設是我國城市化的特色路徑
問:是不是可以認為城市新區建設是中國城鎮化過程中的一條特色路徑?
金德鈞:我國的城市化有大城市的進一步城市化,有中等城市的城市化,也有原來小城市、農村小集鎮在新區、在原地城市化等多元方式。新區大多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一般是考察后認為有發展前途就將其范圍擴大,并將別的地方劃入并為整體發展。
這種城市化的主要原因還是因地制宜根據既有條件來進行,不會憑空把農村進行城市化發展,要知道城鎮化的基礎是產業、是經濟發展。
問:如何認識舊城保護與城市開發之間的矛盾?
金德鈞:城市是歷史文化傳承的載體,在發展的同時要十分注意保護傳承。傳承有多種方式,可以是全城保留,比如麗江、平遙,因為其規模較小,比較完整,歷史文化價值高,可以實現整體保留;可以保留一個街區、一組建筑,比如故宮;也可以是有歷史價值的單體建筑,比如北京的寺廟、段祺瑞執政府門前的影壁;還可以是把有歷史意義的建筑元素保留下來,如徽派建筑很具特色的黛瓦、白墻、馬頭墻,可以將這些元素用在新建筑上。
保留歷史就應該保留原態,可以不拘泥于某一種形式的保留,但是不要采取拆掉舊的、卻用鋼筋水泥新建的方式。有些建筑我不太喜歡,像重修的江西滕王閣、湖北黃鶴樓,結構和內容都變了,不要這樣。
問:國外的城鎮化是否也曾遇到過同樣的問題?
金德鈞:其實,大家走過的路差不多。美國紐約的建筑現在看很漂亮,但是在18、19世紀剛剛建立時并不是這樣。他們后來也拆,拆了之后再大量建。中國的土木結構建筑,保留時間不長,不像西方的石建筑,德國的雙塔教堂可以留住幾百年,中國的土木建筑木頭則早就朽掉了。故宮是明代建筑,是經過了多少年不斷的維修才能留下來。國外的建筑并不是一建造出來就是現在的模樣,建筑是跟經濟發展水平、人們的生活水平,包括人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都相關聯的。所以我們現在既要建造新的,又要保留傳統文化,注重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在城市載體中的表現,是社會進步。
問:根據您的工作經歷,您會首先提醒城市新區、新城建設和城鎮化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金德鈞:首先要重視基礎設施建設,而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地下設施建設,像地下管網如氣、熱、電網、通信等,我國城市對自己地下管網建設清楚的不超過一半,像前段時間北京大雨就反映了我們城市地下系統的排洪能力非常差,基礎設施本身就不行。
(本文轉載《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