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建設部總工程師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任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現在說振興農業、振興鄉村,最核心的問題是要讓農民有錢、讓農民掙錢,或者說要讓農民比較體面地掙錢富起來。農業農村在糧食里面投入了不少,現在價格比原來貴一些了,但是靠糧食掙不來幾個錢,靠賣柿子、賣桃、賣杏也掙不來幾個錢。永濟的農民平均每人只有3畝地,靠這3畝地就能富起來、振興起來,那是天方夜譚。農村振興也好,農業發展也好,農民富裕也好,就要有一部分農民到城里去掙錢,所以才有城鎮化,城里工業發展效率高、效益好,很多農民就到城里去掙錢,就不回來了。留在農村的人不能太多,但是不能沒有,發達國家農業人口是百分之十幾、百分之二十,我們多一點,我看最多也就30%。在農業領域,要想效益好怎么辦呢?就是要減少投入,而減少投入的主要方向是少數人來種地,大量采用機械化、市場化。
對于一些沒有這么大眾的小宗產品,我看現在的辦法一是種植,另一個是深加工,提高它的附加值,還有就是賣出去。引導游客到這里休閑旅游,參與到農業活動中去深度體驗,看農業生產、看農產品、看農家,最后住農家、吃農家飯。這樣,我們就從生產產品轉到提高品質、再到提高價格。生產產品到加工產品,做出其他的各種產品賣到市場上去,引導游客到這里深度體驗,一筆錢變成三筆錢,這是一條路。在農業發展方面,臺灣地區做得不錯,他們把這一類叫做什么呢?精致農業。就是把農業做到精致,不要太大而化之了。當然,這里面有很多事要做,而且有了深度旅游后,人們來到這里,農民可以成為導游,當講解員,介紹農耕文化,介紹村文化。一棵樹都可以講個故事,因為這是我家鄉的、我們農村的,你們城市沒有,而且還帶有永濟的特點。把這個故事講起來,農民本身就成了當中的主體,這對提高農民的素質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從方式上就是這個路子。至于說組織形態,可能有家庭農場,很多國家都有,一個家庭就是一個農場,也可能有合作社農場,大家合作起來擁護一個人當頭,其他人參與,共同勞動。還可能有股份制農場,等等這些都可以。
對于怎么落地、誰來做,我看大家都做得很好。落地就是大家都要動,決不是靠一家來做。黨和政府規劃、引領、監督、指導大家做這件事,但農民一定是主體,農民的主體地位一定要通過我們各方面的工作真正確立起來,包括教育、引導、組織、尊重他們的首創精神。然后就是專家、學者這些有智慧的人幫助出主意。還有就是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把農民組織起來、團結起來,因為社會組織的很多作用是我們政府難以替代的。所以,一定要處理好這幾者的關系,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政府不要包辦一切。農村振興、農民富裕不是哪一方努力的結果,一定是這幾方協同動作共同努力的結果。
金融問題可能是我們在實際運作當中很撓頭的問題,現在看也是有路可走,剛才講合作社問題,合作社有外來合作社、農民自己組織的合作社、金融合作社。黨和政府的政策越來越開放,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的文件表明,我們整個社會用于農業的金融比重會越來越大,條件會越來越好。所以,在這方面,我們要立足現狀、積極處理,不斷適應政策,路子會越走越寬。對于農民自己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搞金融性機構,要引導他們走上合規合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