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好茶如好言,樸實無華,韻味悠遠。品茶,是人與自然造化的良性互動。所謂“茶話”,喝茶聊天,借茶言道。獨自在家飲茶,感悟在心,妙不可言。去朋友處對飲,相互坦然,話題綿綿。三人飲茶如三江匯合,濁水瞬間激變為清流,令知情者駭然。在城市化浪潮席卷下之今日中國,《茶話》立足大而不當不如小而精致,力求有一點空間足以觀天地。
話題發起緣由:
2012年的這個夏天讓中國人感到了別樣的壓抑:7月21日,北京一場暴雨造成79人遇難;8月24日,建成不到一年的哈爾濱市三環路高架橋側滑,4輛貨車側翻,造成3人死亡、5人受傷;8月26日,包茂高速公路汽車追尾事故,36條鮮活的生命在大火中瞬間消逝;近期,我國許多城市發生地陷事故,“有人走著走著就消失了”……這些事故的發生是偶然,還是必然?其背后說明了什么?在中國城市化率過半的今天,在幸福感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之際,城市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提高公共治理的水平?為此,《城市化》雜志、城市化網特邀正大集團總裁楊海浩先生做客“茶話”欄目,就這一熱點問題進行探討。
楊海浩:首先,很高興能夠做客《茶話》欄目。我不是一個城市化方面的專家,但作為一個公民來講,對于近期發生的公共事件,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城市化不能以“量”取勝
《城市化》:您如何看待中國城市化的質與量?
楊海浩:中國城市化最近二三十年來發展迅猛,無論是規模還是速度都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城市都無法和中國相比。最近《瞭望東方周刊》的一篇報道充分印證了這一點。文章說,從1990年到2010年20年間,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發現,中國城市擴張令人吃驚。排名第一的是河南永城,一個縣級市,1990年的建成區面積是0.23平方公里,短短20年發展到18.21平方公里,擴張了20倍以上。排名第二的是浙江慈溪,建成區面積由不到3平方公里變為213平方公里左右。文章提到,中國另有19個城市擴張了10—20倍,66個城市擴張了5—10倍。
從這篇報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城市化發展從量的方面,擴張非常迅速,有目共睹,標志著中國的進步和快速發展。但在發展的同時也凸顯了一些問題。最近發生的“7·21北京暴雨”、哈爾濱塌橋事故、城市地陷事故等等這些公共事件,實際上表明了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量有了,但在質的方面,還存在很多令人憂慮的、現實的問題。
我們知道,讓生活更美好,讓人們生活更有幸福感,是發展城市、建設城市的根本宗旨。所以,城市最終要以人們的感受程度,尤其是內心的幸福感受程度為衡量標準。也就是說,能夠讓人們感到幸福的城市就是好城市。否則,表面的光鮮毫無疑義。
“城市病”嚴重影響城市化質量
《城市化》:請您具體談談有哪些方面嚴重影響了中國城市化的質量?
楊海浩:由此,我想到目前城市化帶來的棘手問題——“城市病”。拿交通擁堵來說,這已經成為城市之痛,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對于國家來說,汽車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汽車業還要發展;另一方面,老百姓有錢之后就希望提高生活質量,擁有汽車成為不二選擇。這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城市交通在硬件方面普遍達到了瓶頸。最近,北京市明確提到在對汽車消費實施總量控制的同時征收交通擁堵費,緩解交通擁堵。我認為,在道路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這一措施很難奏效。試問,交通日益擁堵,如何讓人們感到幸福?
說到道路,7月21日,北京由于道路等基礎設施排水不暢,一場暴雨造成損失慘重,全世界為之關注。最近,全國相繼發生多起道路塌陷,有人走著走著就沒有了。這些公共事件發生的原因很多,盡管我不是專家,但我認為,其中與超常開采地下水不無關系。
再看空氣質量,據我了解,絕大多數的大中城市空氣污染情況嚴重,全國至少30%的重點監測城市空氣質量不達標。
另外,水源也不樂觀。有報道說,中國七大水系除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水質還不錯,其它水系都有問題,甚至個別的像海河為重度污染。
還有城市垃圾處理。現在,很多城市采取簡單掩埋的做法,由于沒做無害化處理,淺表土層、淺表水,甚至地下水都有可能被污染。掩埋是把矛盾留給后人。這樣的做法不能算是成功地處理了垃圾。
以上種種問題,嚴重影響中國城市化的質量,應該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 視。
質的不足從城市細節可見一斑
《城市化》:除了以上談到的城市病,您認為還有哪些方面比較直觀地反映中國城市化質量的不足?又該如何改進?
楊海浩:看城市好比看自然。盡管自然景觀有其獨特的魅力,但相比之下,人文景觀更能給人帶來歷史感、親切感,更能引起人們去思索、回味。城市也一樣。試問,只有基礎設施的光鮮,究竟能給人們帶來多少人文關懷?
實際上,對于老百姓而言,他們更注重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比如教育、衛生、文化、環境……因為這些是給他們帶來生活幸福感、提高幸福指數的關鍵因素??梢哉f,沒有質量的城市化發展,不會帶來有質量的城市人居生活水平。因而,老百姓更關注城市化的質,而不是量。量做再大再多再快,如果沒有質,等于白做。遺憾的是,質的不足存在于諸多的城市細節之處。
還是以交通為例,現在國家大力投資發展地鐵、輕軌等網絡交通,我覺得政府還應該下大力氣打通城市道路的“毛細血管”。北京市主干線周圍有很多四通八達的小路、小胡同,如果能夠疏通,可以緩解主干線的壓力。這樣,人們不用繞著環路走,也可以到達目的地。許多小路之所以不通,違章建筑是其中一個原因。我建議,對于那些沒有歷史保存價值的胡同,政府要拆遷。對于拆遷戶,要給予足夠的補償,讓他們能夠置換到新房。我想,沒有人愿意住在基礎設施很差的小平房里。很多老百姓不愿意搬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原住房面積小,有的只有二三十平米,即使一平米按三四萬元補償,也就100多萬元,在市區是買不到房子的,而去郊區,很多人又不情愿,因此,他們寧愿留在老房子里。這些需要政策制定者好好考慮。再舉個例子,北京大羊毛胡同,一棵大樹擋在馬路中間,成為交通瓶頸。如果這是有歷史、需要保護的名貴樹種,我認為,可以采用挪移技術挪到其他地方。如果不是,就更應該挪走。保護有很多方法,原址保護并不是唯一方法。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應當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再比如,現在許多城市是依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規劃建設的,那時候,城市沒有這么多的機動車,也沒有這么多人口,所以,人行道很寬,機動車道較窄?,F在情況變了,無論是城市人口數量,還是機動車數量,都出現迅猛發展的態勢。為此,一些城市做出了調整。像沈陽市,通過調整人行道與機動車道的比例,將現有人車混行道分為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改善了道路環境,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們常常說要與時俱進,請問,道路要不要與時俱進,城市要不要與時俱進?
另外,很多城市都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造的老舊小區,不僅樓體表面越來越破舊,而且無物業、無綠化,小區居民曾經的優越感消失殆盡,完全沒了“幸福感”、“安全感”。最近,在路過勁松路一帶老舊小區時,我發現,一層樓房的門市房關掉了,建起了花壇,樓體正在增加保暖層,樓頂正在增加防曬層。這樣的改造一定是政府做的。實際上,給這些不具備保暖、防曬的老式樓房進行基礎設施改造,也是政府應該做的。我很贊成這樣的舉措,不僅節約了能源,還會使城市更美觀。
當我們家里有一個小院時,我們一定會把它整理得像屋里一樣干凈、漂亮。那么,對于區長、市長而言,是不是應該不斷采取措施美化這種小環境呢?至于資金方面,我想,政府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籌措,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最有效的投入。
垃圾處理也一樣。日本在垃圾處理方面非常有名。政府對于老百姓每天丟哪些垃圾,都有明確規定。這甚至影響到了老百姓的生活,比如哪天允許丟魚刺、魚骨頭,老百姓那一天才能吃魚。這樣的管理培養了日本的市民素質,凸顯了城市管理水平。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學習日本等國家的先進經驗,而不是僅僅將垃圾箱簡單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只在這一類的硬件上投入,不給市民一定的培訓,垃圾分類是達不到預想效果的。另外,很多垃圾箱在設計上很不人性化。由于箱口設計太小,人們丟垃圾時常常掉到外面。結果,垃圾箱周圍變成了垃圾場。這種現象比比皆是,難道不值得相關部門反思嗎?
為了緩解交通擁擠,政府大力提倡公交出行??墒?,看看公交車站站牌,北京市只有長安街沿線公交車站牌比較像樣,很多地方的站牌就是一根生銹的大鐵棍,上面用鐵絲綁著站牌。這漂亮嗎?!我不知道城市的管理者對此作何感想?
農民工市民化是提高質量的關鍵
《城市化》:您如何看待當下亟高的房價與城市化質量的關系?
楊海浩:在質量方面,亟高的房價、飛漲的房租導致住房矛盾不斷激化,“蟻族”、“蝸居”問題層出不窮,此外,橫亙在城鄉之間的二元戶籍制度帶來的“半城市化”問題,都表明我們國家目前還處于低水平的城市化狀態。拿房價來說,近年來,大城市房價飛漲,夾心層越來越多,大學生淤積,住房矛盾不斷激化,城市生活對于很多人來說變成了“偽幸?!?。北京長安街很光鮮,建筑很漂亮,但天安門正東10公里外的南二環、南三環是什么樣呢?由于這里的房租較低,成為流動人口密集居住區、棚戶區,住房等硬件設施不盡如人意。實際上,這是北京房租持續攀升的結果。
以三環內勁松地區為例,一個普通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老式樓房,單間租金要3000元/月,稍微好一點的要3500元/月,60平方米的小套間要4000—4500元/月。若是公寓式樓房,單間月租金至少要五六千元,套間要上萬元。這樣的租金,普通打工族能住得起嗎?住不起,他們又到哪里去住呢?答案是地下室。北京很多樓房的地下室充斥了外來打工人員。近來,房租的持續攀升迫使許多白領也住到了地下室里。據我所知,地下室單間一月的租金要七八百元甚至上千元,這對于大多數農民工來說是住不起的。他們至少要到南三環、南四環才能找到他們能租得起的房子??上攵麄兊木幼「惺埽⌒腋8袕暮味鴣??
《城市化》:對于農民工,您的看法是什么?
楊海浩:講到農民工,實際上這是我國城市化中的一個大問題。我注意到,目前,我國的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但根據城市化委員會以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計算,我國的城市化率只有35%左右。這說明,我國有差不多兩億的農民工,雖然進城了但還沒享受到城市市民的待遇。有專家將這一現象叫做“半城市化”。這個問題很現實,也很嚴重。
應該說,二元戶籍制度給兩億多農民工帶來了不公平,也給許多外地城鎮戶籍人口帶來了不公平。拿我來說,在北京居住10多年,交稅也10多年了,而且每年交稅額度還不小,但我還不是北京市民。盡管我可以去申請北京市工作居留證,但它不是戶口,連準戶口都不是。再看看農民工,由于他們沒有戶口,也沒有穩定就業,這不僅給他們自己的生活帶來了問題,也給城市管理帶來了問題。比如,我們常??吹侥切┵u菜的小商小販與城管打游擊。白天,城管上班,小販躲起來。一到下午五點,城管下班以后,一些大街小巷就會被各種各樣的小攤販擠占,無牌照三輪車、摩的橫沖直撞……由這些黑車造成的事故傷害也在逐漸增多。在這種沒有安全感的道路環境下,城市的光鮮能給生活帶來幸福感嗎?
《城市化》:您認為當下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楊海浩:說到底,提高城市化的質一定要解決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問題,讓他們定居、安居、有工作、勞有所得。這樣,社會才會和諧、穩定。我認為,突破二元戶籍制度這一城市化進程中最大的障礙,給進城農民市民待遇,應該在整個國家經濟發展中統籌規劃予以解決,而且越快解決越 好。
《城市化》:今天,您從城市交通、道路、站牌、老舊小區改造、清除小廣告等多個方面闡述了城市細節的重要性,以及與城市化質量之間的關系,也提出了農民工市民化是當前城市化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請您用一句話總結一下您的觀點。
楊海浩:我們不但要關注城市化發展的量,更要關注城市化發展的質,因為質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城市要讓人們生活更美好、更幸福,不但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更要完善細節,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住房等方面抓緊配套建設。只有這樣,我們的城市才會真正越來越美好,人民才會越來越感到幸福。
《城市化》:本期《茶話》欄目,楊海浩總裁結合近期發生的公共事件,從多個方面縱論了城市肌體健康的重要性,也讓我們迫切感覺到了城市化質量亟待提高的迫切性。非常感謝楊總今天能夠做客我們的《茶話》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