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建設部總工程師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任
《我的城市化》這本書給我們介紹了一個個很鮮活的故事,而且這些故事的主人都是親身經歷城市化的個體,因此我們從這個角度,從社會的微觀主體——人的角度來看城市化非常實際、非常具體、非常生動。這本書我基本都閱讀了,特別是秦佑國教授的文章我看了兩遍,我在問自己,我們城市化的根本動力是什么?《我的城市化》這本書告訴我——我們中國城市化最根本的動力就是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內在動力。農民為什么要進城?為什么不老老實實呆在家里?他想找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或者找一份收入的機會,進城以后能夠更好地發展,因為城市的條件比農村強,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居住環境,以后為我們的后代,為他們的發展打下一個基礎,創造一個好的條件。想我自己也是這樣,我是個農村的孩子,當年考大學填報志愿的時候很狂妄,老師問我“清華大學你填不填?”我說清華大學是干什么的?他說是蓋房子的,我說蓋房子不去,他說科技大學去不去?我說科技大學是干什么的?他說研究科學技術,我說那我去。那時我是農村的孩子,什么也不知道,我父親也只念了兩個月的書,反正不識得什么字。別看我報考科技大學是為了搞科技,其實我想的更多的是我畢業之后能夠有工作。
只要考上大學我覺得就有飯碗、有工作了,就是抱著這個目的。現在有這么多農村進城的農民們,他們的子弟們,就是想追求美好生活。為什么要從農村流動到城市?不是專家們說的,勞動力從低價值的區域流向高價值的區域,那些人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價值、生產力,只知道到城里能賺錢、有工作,城里條件比較好,住得也比較好。
一些人講不忘鄉愁,農村如何好,希望到農村去,我想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絕不是根本道理,農村的好東西是要留下來,但是如果說到農村住,草房子、泥糊的墻,屋里連個窗戶都沒有,電燈、廁所也沒有,你住一天兩天很新鮮,長期住下去你才不干呢!
在沒有實現機械化之前,農村農業的勞動是什么狀況?本人是知道的。我是19歲高中畢業才離開農村的,我雖然讀書,但放假都要參加農業勞動的,犁地、插秧、收割莊稼、稻子、麥子是什么滋味?螞蟥叮到腿上是怎么滋味?大夏天的時候沒有鞋穿,光著腳,從地里干完活回家,就走在地上,不是水泥地,是土地,很燙腳,我家鄉是湖北的,那還是魚米之鄉。現在有了機械化,勞動強度減輕了一些,但是現在到農村去看,農村生活環境從總體上講和城里能比嗎?比不了。
所以流動的根本原因,個體為什么要流動?因為人們要從窮地方到城里來,雖然城市有霧霾、有這個困難那個困難,但是我還是離不開,城市里面打開電視信息非常多,跟同志們交往非常多,要買東西到處是商場商店,從生活到娛樂到社會交往,跟我老家沒法比,即使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還是愿意留在城市。
正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來到城市,客觀上又為城市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既然城市化動力之根就在這里,目的就是為了追求美好生活,那我們國家、政府就要推進城市化,解決好城市化的問題,就要把所有政策立足點牢牢地放在這一點上。
我覺得談起這些問題來真是錯綜復雜,希望在戶籍問題、上學問題、醫療問題、社保問題等方面,政策制定者、執行者在考慮體制機制、政策方針的時候,把立足點放在為人民群眾謀福利、謀幸福的落腳點上。有人說北京城市大了,供水比較難,缺水,但是真正從人口規模看,北京和世界上一些大城市比,不算是最大的。紐約、東京比我們大吧,那為什么北京就一定要把低端人才、低端行業都趕走呢?想想看,我們農民工進城的時候有多少人一來就是高端的?我感觸最明顯的是,原來在阜成門那里有一個天意小商品交易市場,西直門有一個商品交易中心,北京的老百姓因為日常生活經常去這些地方買些東西,不一定追求穿著最漂亮的衣服,日常的衣服基本都能買到,現在買不到了。一個是生活方面,還有一個那些就業的人怎么辦?
去年我上海的一個朋友住309醫院,我們想到外面吃飯,原來醫院周圍都有飯店,現在找不著了,都被關了。這些做法把已經在城市里做一些比較普通服務的人,攆跑了,同時給居民造成了很不便的生活。還有,現在的菜是越賣越貴了,因為都往超市集中,一進超市蔬菜價格比農貿市場高一大塊。
我不反對北京市或者各個城市搞綠化、美化,但是搞綠化、美化就一定要以犧牲這些人為代價嗎?有沒有辦法把他們住的地方整理整理,或者安排地方讓他們繼續經營下去,把這些小行業做得規整一點?我認為是可行的,但是為什么不做?我認為是指導思想有毛病,不是做不到,是做得到的。
我們的戶籍不是一建國就有的,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戶籍制度有多少時間?那時候沒有戶籍制度,我們家住在一個小鎮的邊上,我們既可以種地,我父親還可以做生意,我們家人很多,八九口,三代人,那時候生活還可以,過得去。后來一實行戶籍制度,我父親屬于兩頭都有,是小事農業還是要城市戶口?我父親一看家里人口多,種地還有把握,就選擇種地,我們就成了農業戶口了。當地再要招工的時候就沒有我們的份了,像我們這樣一些人如果不是讀書讀出來的話,得當一輩子農民,因為實行戶籍制度以后,人口社會要流動,尤其是農村到城市流動,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當兵,第二條是上學,上學你考出來,你不上大學照樣要回去當農民。
我知道從唐代以后就沒有看到過有戶籍制度。解放初期搞戶籍制度是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怕城鄉供應不起城市吃飯,我們建國之后還有幾次返鄉,50年代返過,60年代返過,我那時候在念中學,中學的同學都返鄉了,每個人寫響應黨的號召回到農村去,實際大家心里都不愿意,誰不愿意念書?最后是成績不大好的、曠課的、不守紀律的返鄉了,這一返鄉就變成了農業戶口。還有一次就是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上山下鄉以后那些知青后來怎么樣了?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他們在小平同志改革的時候返城了,這些人返城的時候都有單位接納嗎?不是,所以那時候街道工廠、居委會搞的小工廠把這些人慢慢吸收起來,這些小工廠通過發展,很多變成了很好的企業單位。那就是說,一個經濟活動是可以由小發展得好變大的,不會永遠是小的,也不會永遠是低端的。義烏知名的國際小商品城開始也是擺小攤子,不就是挑著擔子下鄉,雞毛換糖這樣發展過來的嗎?
所以,有的地方福利政策越與戶籍掛越重真想不明白,有的文章擔心戶籍放開了,農業支撐不了城市人口怎么辦?世界上有的國家為什么用百分之十幾、二十的人口種地就能養活整個國家,我們30%可不可以養活城里人,有的還說搞機械化,把它市場化,說搞完了以后把石油一砍不就完蛋了嗎?活人怎么能讓尿憋死?哪個國家沒有這個問題?我們國家沒有對策?照樣有,當年我們沒有原子彈,自己不是也研究出來了?這個問題不是不能解決,社會發展搞得好都能夠解決。說一千道一萬,就像中央說的要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服務,從黨到各級政府,從上到下,以這個為基點把體制、機制、政策、辦法調整堅持,我覺得,如果不這么做,很多問題就難以解決,因為根本出發點沒有真正立在這里,只管自己的政績,政策也不連續,各個省都是分離的,什么時候能夠把城市化這個事情做好?
看了《我的城市化》這本書后,我想,只有把基點真正立到這一點,才能解決好中國城市化的健康發展,特別是要提高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的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