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保人士向本報爆料稱,原本計劃恢復原貌的“梁林故居”現已被拆。記者實地探訪后發現情況屬實。(1月27日《新京報》)
每次獲知這樣的“噩耗”都要為之心痛不已,在城市發展的車輪之下,每年究竟有多少文化遺產被碾碎夷為平地不得而知。面對“瘋狂”的發展狂想曲,冷靜下來是否有人理智思考過,一座城市除了鋼筋水泥堆積起來的高樓大廈,這座城市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所積蓄的內涵和深度究竟還剩下多少?
“梁林故居”是梁思成先生與林徽因女士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這兩位民國時期文化界名流伉儷在這里鐫刻出一個時代的芳華與絕唱,這里的一點一滴都綻放出一個時代的誘人氣息。另外,“梁林”二人在中國建筑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在當時的文化界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二人居住的北總布胡同24號院更成為當時有名的“文化沙龍”,無論從其主人的歷史成就與貢獻上,還是廣泛的社會效應與深遠影響上看,這座四合院都是值得好好保存下來,并留給后人的文化遺產。
然而,讓我們心痛不已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梁林故居”還是難逃拆遷厄運。盡管這棟四合小院的拆遷問題,曾經引發社會關注,引起相關學者的一致保護,甚至連國家文物局都明確表態“梁林故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應該由地方文物部門申報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社會各界和文物保護部門還是未能挽救這座文化殿堂的最終命運,厄運難逃的“梁林故居”已經被拆除,今天寫下的這篇文章僅僅只能夾帶著遺憾而盡懷悼念之情。
說到底,“梁林故居”的悲慘命運只是當前城市發展中注重物質和形象,而忽視了城市品味和內涵,將城市發展之路攆上一種膚淺而缺乏深度狹隘發展之路的又一個案例。今天寫這篇文章除了對“梁林故居”被拆的惋惜之情,更為艱巨的使命是希望我們的城市管理者能引此為戒,在謀劃城市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之時,別忘記了一個城市的歷史積淀才是這座城市的魂魄所在這句肺腑之言。
城市發展走到今天,已經越來越脫離了歷史與文化內涵,燈紅酒綠間的大都市中難以找到讓人冷靜可以遐思的文化場所。歷史古跡作為記錄歷史的活字典,作為這座城市的永久豐碑是一座城市難能可貴的瑰寶,這筆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更是后人充實的精神財富。我們常說以史為戒,但是我們卻在輕易毀壞“活著”的歷史,打著城市發展的大旗,拆遷機器一再摧毀的正是城市發展的底氣。
走在巴黎與倫敦的街頭,那些完好無損的歷史古跡和名人故居讓我們深深被歷史文化所綻放出的芬芳氣息所感染,在雨果的故居中完好無損的保留著大師的每一個痕跡,真正讀懂歷史,讀懂歷史中那些大師級人物,這才是活生生的教材。一座城市的發展并不是以多么金碧輝煌的高樓作為尺度,也并不是靠物質上的滿足作為依據,人類發展的最高境界應該是精神領域的富足。當我們面對這種后現代大都市的空虛之時,再去悔悟當初的唐突與莽撞儼然為時已晚。還有一句不得不說的忠告,我們可以復制一種空洞的自我滿足,卻永遠復制不了歷史飽滿的魂魄。
文物保護問題不只是文物保護單位的職責,作為歷史和前人留給我們共有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我們每一位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任何人和任何單位都沒有權利去剝奪我們后世子孫去享受這種一旦失去別無擁有的精神陶冶和靈魂熏陶。“梁林故居”被拆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希望我們的城市管理者能幡然悔悟,一座有發展潛力的城市首先就是一座有內涵和深度的城市,這是城市的魂魄,這也是確保城市發展不至于迷失自我的理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