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外新城建設方興未艾,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也經歷了許多值得吸取的教訓。如美國新城建設中的“大組團、攤大餅”的發展模式,因城市功能單一帶來了交通擁擠、環境污染以及肥胖癥等諸多“城市病”。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和國際先進城市規劃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富有前瞻性和科學性的總體發展規劃,保證園區始終走集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了高速、高質、高效的跨越式發展。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體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整合,走上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擺在每個城市規劃者面前的挑戰。
作為發達省份的后發展地區和三線城市的主城區,擁有31.7萬人口的淮安市清河區于2006年2月啟動了全面建設的步伐。從國內外經驗教訓出發,清河新區認識到城市發展戰略對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城市建設的戰略設計和選擇上,清河新區遵循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確立了“綠色發展”的新型城市化發展指導思想。通過五年多的建設與發展,當年純而又純、地地道道的落后農村,在以城融鄉、城鄉一體的發展中已成為一座初具規模的現代化生態新城、產業新城、文化新城、人本新城,走出了一條具有清河特色的新型城市化發展之路。而這樣的綠色城市化道路是由三個互為依托、順次展開的元素構成的,即以人為本的城市建設理念、低碳可持續的城市布局戰略以及統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城市發展策略。
以人為本的城市建設理念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以發展市民福祉為主旨的城市建設的必然要求。綠色發展、可持續的城市化建設歸根到底是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的發展,這也就要求清河區的主政者們在新區建設過程中,確立“城為人建、發展為民”的指導思想,努力讓新區的發展成果普惠于民。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要求統籌解決好群眾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創造安居樂業的環境,用更通俗的話講就是讓老百姓在新區開發建設中先得益、快得益、多得益。
在清河新區的建設實踐中,以人為本的根本思路體現在城市規劃、社會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政策等諸多細節中。
從城市規劃建設來看,為了將親情關懷、人文關懷、教育關懷融入人居環境的規劃建設中,新區構建“六縱六橫”21條主次干道的總體框架。截至目前,城市路燈、強電、弱電、供氣、供熱等配套同步完成,高標準的道路等“九通一平”基礎設施基本建成,教育文化體育社區、清河開明中學、市一院新區分院等項目相繼實施。一系列城市基干性建設,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空間,為新區居民提供了公共交流的平臺,并為城市管理、物業管理和社區建設、社區教育提供了設施保障。借助扎實的硬件建設,多彩的市民活動在提升居民素質、培育新型鄰里關系的同時,增強了居民間的親和力,形成和睦相處的城市氛圍。
新區城市規劃注重把信息化管理運用到新區建設與管理的全過程,在全市率先建成了“數字新區”城市管理系統,實現了主干道電子監控的全覆蓋,大大提升了新區現代化管理水平。隨著完善、便捷的一體化交通網絡的構建,現在的清河市民能夠享用免費公交班線,體驗健全的電信、銀行、郵政等機構服務和完善的超市、市場等消費設施,而“十五分鐘生活圈”的建設,更是讓居民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
城市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人們生活更美好。在清河新區啟動建設之初,新區的規劃者們就鄭重承諾:發展為了群眾、發展依靠群眾,讓開發建設成果惠及新區每一個居民,絕不以犧牲、侵占老百姓利益降低開發成本。新區政府通過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對被征地農民開展“以工代賑”、“四免”培訓,為群眾創造多重社會保障網。當地政府還出資購買保安、保綠、保姆、保潔等崗位,促進新區被征地農民充分就業,提高群眾收入水平。為了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新區有關機構積極搭建創業平臺,將安置小區的商鋪以較低的價格向被征地農民招租,并推行村級集體產權制度股份制改革,推動被征地農民變股東,在這過程中新區群眾的經營性、資產性收入得到穩步提升。
此外,城鎮化推進過程中,清河新區嘗試了各種創新性政策,他們實施以“土地換社保”為主要內容的征地補償及相關配套政策,以高于省、市標準對新區被征地農民實施基本生活保障,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城鎮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城鄉一體化的保障體系,解決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并選擇最好地段建設八期近200萬平方米的花園式農民安置公寓,對新區被征地農民實行就地安置。
不僅是在宏觀政策層面不斷推陳出新,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還貫徹到很多城市人居細節中。通過有關部門的積極努力,廣大新區農民看上了有線電視,燒上了管道燃氣,喝上了自來水,住上了花園式公寓,城市公交車開到了小區門口,過上了和城市人一樣的幸福生活。同時,在小區的規劃設計上,充分考慮了綠化、采光、公共設施配套等基本需求,注重設施的開放型布局,讓更多的人體驗到公共設施為生活帶來的便捷。事實上,以宜居、宜業為主線的城市建設不僅提高了城市舒適度,更增進了城市運轉效率,如在道路的規劃設計上,通過兼顧人車需求、確定合理的空間尺度,清河區落實了使居民從居住地到工作、休閑場所步行時間在15分鐘范圍內的規劃目標。
低碳可持續的城市布局戰略
如果說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理念是實現綠色城市的本質要求的話,低碳可持續的城市和產業發展設計則搭建了綠色城市建設的基本框架,在整個綠色城市化進程中起到中堅性作用。在比照了集中主義城市發展模式中的新城市主義、精明增長模式理念和分散城市發展模式中的田園城市理論等眾多派別的發展思路后,清河新區提出“新城、新園、新產業”的發展定位。在新城區控制性詳規和部分地段修建性規劃中,新區的規劃者強調了城市功能混合以及符合人性尺度的設計,將宜居性與工業、商業環境融合。
同時,根據區域城鄉統籌發展的整體要求,新區建設將以城融鄉、依鄉建城的原則放在了城鄉規劃的突出位置,積極利用和保護新區原有村莊民居、地形地貌、自然植被,充分挖掘新區自然生態價值,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修復和生態景觀建設,這就勾勒出“城因景建,景因城活”的生動圖景。具體來看,生態文明引領的城市化建設首先體現在對生態資源的保護上,在財力有限的情況,新區堅持先做環境、先做生態的方針。“生命綠線”的生態建城理念貫徹于城市建設的全過程。新城建設中充分利用和保護原有地形地貌、自然植被,因地制宜進行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打造生態優良、綠量充足、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生態型園林城區。其中,有城市“生態綠肺”之稱、占地5000畝的古淮河生態文化景區,就是依托古淮河3.5公里原生態岸線,對原有溝、塘、坑進行生態修復和功能再造而形成的,現在已躋身國家4A級旅游景區行列。此外,清河新區結合濱河、濱湖、沿路、沿建筑物的綠水生態景觀建設,做足白鷺湖、青龍湖、清漣湖、古淮河“三湖一河”水文章,做美城市綠地和生態游園,盡可能多的栽植綠色樹木,盡可能多的減少城市硬質鋪裝,構建完成了高低疏密、錯落有致的綠色景觀,實現了城在園中、路在樹中、人在綠中的園林型城市建設設想。在新城建設中,新區政府還提出了一條“紅線”的說法,就是未經區委區政府的許可,不得隨便砍伐一棵樹,確保新城的綠線不被破壞。
在產業布局方面,清河新區將科技引進與優質環保產業引進同步推進。新區注重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發展,廣泛推行節能環保材料,積極利用太陽能、地熱能等新能源,推動建筑節能降耗。清河生態園就采用了先進的造園技術,保證園內恒溫恒濕,四季如春。而以展示世界城市千年文明史為使命的中國城市化史館還利用了地源熱泵技術。
在產業招商引進上,清河新區轉變了以往以重工業化為主導的發展思路,重點承接高新技術產業,并把單純的工業發展路徑轉變為二、三產業相配套的產業發展思路。這就實現了現代服務業和都市型工業“雙輪驅動”,將招商引資變為“招商選資”。一字之差卻昭示出發展思路的根本變化。所謂的“招商選資”,具體落實在幾個明確的標準上,即選擇企業占地面積小、環境無污染、綜合效益優的綠色項目,這樣的企業引進本身就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構筑了強勁的支撐。
新型產業布局的一個突出亮點是讓人目不暇接的文化創意產業的入圍。清河政府通過建設江淮婚俗館、紅喜會館、白鷺湖婚博園等婚慶產業項目,引進紅星美凱龍、淮安國際汽車博覽城、奧特萊斯等現代商貿企業,實施中國淮揚菜文化博物館、開元國際大酒店、白鷺湖山莊等現代餐飲項目,促進了婚慶上下游產業的集聚發展;還通過打造總部經濟園、創意產業園、動漫科技產業園等發展載體,引進了清河世界之窗創意產業園、楚天極目動漫科技、歡樂小馬電影城等項目,促進了動漫游戲、文化創意等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此外,旺旺食品工業園、紅星美凱龍、LED光電產業園等項目的引進,促進了都市工業的提檔升級,使清河新區已成為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高地。
通過生態化的城市布局、低碳化的產業布局,清河新區初步構建了生態優良、綠量充足、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獨具特色的生態型園林城市。這樣,這座淮安新城也就有別于鋼筋混凝土澆筑的“擁擠城市”,將文化和生態因素融于城市名片中。
統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城市發展策略
清河新城綠色城市建設的第三個側面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結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結合是對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觀深入思考的結果,是前兩者在方法論和公共政策選擇領域的體現。在清河新區的城市化發展案例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結合清晰地顯現在兩個結點上:從城市品位上看,就是將文化因素統合于城市發展的各個維度中;從城市經營上看,就是將綠色城市規劃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
1,文化作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結合點
城市是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載體,城市文化建設是城市建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升為中央戰略部署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的魅力更是由于其特有的包容性和人文特征將經濟和社會需求有機統一。
清河新區在把現代城市文明向新區加速滲透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古淮河文化、農耕文化、淮揚美食文化等區域各類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品位,讓歷史鍥入現代,文化融入城建,既傳承歷史記憶,又體現新區文化內涵,建設具有時代氣息、地方特色的文化新城。事實證明,清河新區理念先進的規劃已成為新區建設的重要戰略資源,有效吸引和集聚了各類高端資源。
在清河新區建設過程中,當地政府將文化建設融入到各個環節,既彰顯區域發展的特色,又增強新區的核心競爭力。為了讓地方傳統特色煥發新的生機,新區挖掘淮揚美食文化、古淮河文化、名人名著文化等地方文化資源,建成了中國淮揚菜文化博物館、中國西游記博覽館、長榮大劇院、中國城市化史館、淮安國際攝影館等一批文化場館,增強城市的歷史文化和歷史記憶,凸顯了新區發展的特色和品位。
同時,將家庭人口文化建設與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起來的嘗試更是體現了淮揚地區多元文化屬性,在這過程中全國首個“人口文化示范基地”正式啟用,舉辦了萬人相親會、家庭人口文化攝影大賽、婚慶旅游博覽會、冰雪狂歡節等活動,讓廣大市民在旅游觀光中得到人口文化的熏陶。為了弘揚積極向上的社會主流文化,新區通過開展文明家園、和諧社區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舉辦和承辦清河發展論壇、城市化發展論壇、西游記高峰論壇等文化研討活動,精心組織社區文化藝術節、鄰里節、社區大講堂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可以說,今天的清河新城正如文化的海洋,現代城市人文精神悄然形成,市民的文明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2,城市公共規劃與市場導向相結合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何將美好的綠色城市規劃落實于紛繁復雜又受制于種種資源限制的城市發展實踐中才是清河的規劃者們真正的挑戰。清河的回答是“兩只手”的策略,即“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交相應用,也就是綠色城市化的規劃設計與市場化導向的多元城市融資機制相結合。
城市規劃水平在城市建設中起到基礎性作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城市競爭力和城市品味。在綠色城市建設中,清河市將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的城市經營理念立為城市建設的綱領、城市管理的依據和城市競爭的資本。新區的設計者們將利民、低碳、環保等元素“嵌入”城市功能設計中,在空間布局上科學布設工業區、物流區、住宅區、金融服務區、文教體衛新片區等專業功能區,不斷完善便捷的交通網絡,構建“一刻鐘居民生活圈”,從城市功能的配套、基礎設施的完善、公共服務的均衡到都市型工業的發展,全方位滿足人的生活、工作、休閑需要,讓人成為城市的主角,讓低碳環保成為城市的主題。
在將公共利益編織于城市規劃之綱的基礎上,清河新區將市場化運作視為解決城市建設資金短缺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同時市場化運作也有效避免了因政府單一投入,帶來的高額負債和財政風險。據科學的測算,清河新區僅拆遷安置、征地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三項先期投入就近18億元,而全區2005年可用財力僅為1.5億元,面對如此巨大的資金缺口,以富效率的市場化機制籌措新區建設的資金就成為新區建設的必然選擇。
清河新區政府以科學規劃為本,秉著適度負債、跨越發展的工作思路,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對適合按市場經濟法則運行的行業和項目,堅持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以市場籌資為手段,廣泛集聚民間資本,吸引政府以外的各種投資主體參與商業開發,努力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五年來,政府僅投入10多億元的政府引導資金,就吸引了100多億元的民間資本投向新區。
實現公共部門規劃、民間多元化投資的“兩只手”策略,要求樹立“只求所在,不求所有”、“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的發展新思維,將經營城市的理念融合到新區規劃、建設和管理之中,綜合運用土地、地域空間和其他經濟要素,實現資源配置在容量、結構和秩序上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不管是對文化因素的重視還是把城市規劃與多元融資的結合,都體現了淮安清河新區遵循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發展理念。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得到了統籌規劃、合理安排,不因眼前的利益損害城市長久的繁榮,從而確保城市發展總體效果最優化。(張庭勇系中共淮安市清河區委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