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20日在互聯網上公布了包括《環球時報》總編輯在內的幾個人的私人電話號碼,致使他們遭到大量紛擾。這是因政治分歧而采取反道德行為的又一突出例子。最近一個時期,“政治斗爭”在微博里十分活躍,進而逐漸形成現實世界的戾氣,有不少知識分子及公眾人物卷入,這是讓正常的社會理性始料不及的。
《環球時報》的新聞人與艾未未顯然無私仇。《環球時報》自今年4月艾未未遭遇官司以來發表了幾篇評論,均未對艾未未進行人身攻擊,《環球時報》是在西方主流媒體大量報道、述評艾案,西方政府也進行干預的情況下,發表自己見解的。這沒有超出媒體的正常工作范圍。
同樣,近來通過微博等社交媒體互相謾罵的知識分子和媒體人之間,以及互約打架,公開侮辱對手的那些人,也大都沒有私仇。但政治價值觀的分歧在帶來這些人的相互仇恨,為壓倒對方,大家采取的手段越來越無視法律及道德邊界。
這些都不是中國社會好的兆頭。近代以來,中國的思想競爭一直與不同政治勢力你死我活的斗爭攪在一起,意識形態辯論很少有合法的平臺,對不同意見的容忍從未成為社會的共同習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多元化漸成,包括微博在內的互聯網新技術提供了罕見的表達平臺,這本該是中國社會重塑精神交流規則的好機會。
從一定意義上說,兩元的、甚至多元的思想格局的確在新互聯網時代形成,一元的思想格局被打破。但微博使用者容易出于吸引粉絲、尋求更大關注等目的,讓言語呈現暴虐化、極端化、激烈化,以致迅速形成粗暴對立,其對中國社會的負面影響,在嚴重威脅多元格局本身帶來的正面影響。它在把“你死我活”的斗爭哲學重新帶回來。
中國互聯網上的粗暴紛爭,是中國千百年來政治斗爭哲學的活生生映照。它反映出,真正建立思想競爭的良性秩序,使它有助于中國的進步,而不是把中國引向混亂,是多么艱難。
中國知識界以及各界名人很多都卷入到新互聯網時代的生活中,他們應當為提升中國社會多元化的質量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像艾未未這樣有影響的人物,尤其應當慎行,無論出于什么目的,他用侵犯自己批評者的隱私權來進行報復,都有負于互聯網世界對他的特殊關注。
任何游戲都有規則,微博是中國互聯網的新事物,所呈現的政治話語如果拒絕任何規則,終將把互聯網變成“森林法則”的一統天下,并將影響中國現實社會的道德品質。宣稱互聯網只有“先失控”,才可能有“新秩序”,這對有5億網民的中國來說是冒不起的風險。
中國政府應對盡快形成社交媒體上的秩序,以及對制止侵害人身權利的行為泛濫有所作為。互聯網上目前盛行侵犯他人隱私,人身威脅和恐嚇越來越明目張膽。這些都與法律精神相抵觸。有關部門應積極行動起來,在尊重互聯網上言論自由的同時,對上述違法及犯罪行為形成打擊之勢。
廣大網民也應超越所謂“意識形態站隊”,不讓“立場”做網絡粗暴及侵權行為的保護傘。中國再也不能讓“革命法則”主導我們的一切了。中國需要耐心的、用無數細節編織起來的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