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副總統拜登不久前花79元人民幣在北京吃小吃,引起的關注非常類似。盡管這些“平民化的表現”決非像它們看上去的那樣隨性、簡單,但中國輿論圍繞他們的熱議并沒有興趣觸及它們背后的那些東西,輿論對官員們平民化作風的期待通過這些議論一覽無余。
如果說駱家輝們的“樸素行為”偶然被中國媒體捕捉到,他們的表現和媒體的議論都保持“純天然”色彩,事情的有益度或許會更高些。但在駱家輝身邊逐漸形成類似“狗仔隊”的報道網絡,他每一個行為都被媒體包裝成美國官場“廉潔的細節”,事情就變味了。由于做報道的人國際知識匱乏,對看到的現象平添個人想象,一定要把駱家輝樹成中國官員行為的“鏡子”,一些報道的變形和失真無可避免。
駱家輝身為大使,在中國本來就不該有太多警衛。拜登在北京街頭吃碗面條的安保代價,比他在釣魚臺國賓館里享用美食要昂貴得多。中國所有駐外大使赴任時都不會有大批隨從,世界所有拜登一級的出訪者都會很樂意在出訪地有走進民間小食店的機會。把這些通通上升為美國政治的“廉潔”,這只能說是做這些評論的輿論環境是扭曲的。
中國官場的官僚作風確實是嚴重的,一些官員喜歡前呼后擁也是事實,這為一些評論者針對駱家輝們牽強附會找材料,社會對這些評論囫圇吞棗,從而形成“駱家輝熱”創造了條件。駱家輝帶著家人到北京胡同里逛街,如此輕松的個人休閑都會大受贊揚,這的確挺夸張的。真實情況是,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不知有多少高官希望有和他一樣的“北京胡同游”。
除了中國輿論自身的問題,從駱家輝一方來說,他應有意避免自己成為中國輿論的這面“鏡子”。實際上他有意無意地做了配合,或者出于他個人的偏好,或者出于美國駐華使館“新的使命”,他似乎很享受自己在中國輿論中的“廉潔秀”,盡管他最清楚,他并沒有中國互聯網上宣傳的那么“樸素”。
美國駐華大使應致力于發展中美兩國的關系,消除彼此的誤解,而不是到中國輿論的內部糾結中積極扮演什么角色,以巧妙的方式干預中國輿論,增加中美之間新的誤解和懷疑。當美國大使成為中國輿論的“政治明星”時,他自己不強化它,或者做一些“去明星化”的努力,在外交上是恰當的。
中國積極炒作駱家輝“廉潔秀”的媒體也應當自重。批評中國官場的腐敗和官僚主義盡可以找其他的場合和角度,過度美化一個外國駐華大使,尤其是當他在中國的使命“十分復雜”時,是非常不恰當的。中國媒體需要有以平常心看待駱家輝們私生活的大氣和理性。
希望駱家輝好好做美國的駐中國大使,也希望中國的一些媒體,不要把他的身份搞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