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學校專家在內的15名公民聯名向總理寫建議書,呼吁取消有關“學生戶籍所在地報名參加高考和招生”的規定。對此,教育部25日回應,一個由多方面專家組成的專門工作組正在研究相關問題。百姓的愿望顯然更加迫切,一份由20多位隨遷子女家長共同起草的《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29日公布,征集簽名人數達5萬余人。
同樣是在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其內務司法委員會將戶籍法列為本屆常委會立法的預備項目的審議意見。自1992年開始提上議事日程、一直牽動國人目光的戶籍制度改革將進入新的階段,高考戶籍問題,無疑也是戶籍法須給出的重要答案之一。
長期以來,戶籍制度和高考制度二者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的一部分,當它們扭結到一起而需強行分離時,如同面對雙頭連體嬰兒,手術之難可想而知。
高考戶籍改革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是難度頗大的系統工程,或者說,是一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
推倒這張牌,可以預見,人口輸入地短期內將面臨高考移民、教育移民急速增長,教育資源壓力、擇校壓力等系列風險;繼之,為了解決上述矛盾,還面臨著調整現有招生指標制度,改革教育資源配置以達到教育均衡等一系列問題;而由于要動到部分城市和地區長期享受的戶籍優惠特權之“奶酪”,還將面臨著目前不可預計的阻力。
而在系列難度的另一面,是日益彰顯的公民對身份平等、教育公平等方面的合理要求。這些簡單訴求,相對于高考戶籍改革面臨的重重困難,似乎略顯單薄,卻是一個現代民主社會的基本倫理和道德律令。更何況,在其背后,還連接著城鄉差距、留守兒童等長期難以解決、而且日益引發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種種跡象表明,現在已經到了改革的臨界點。解決這一矛盾,教育經費并不是主要問題。本月26日,深圳市五屆人大常委會剛提請審議在全市探索實行15年義務教育的決議,同樣的決議更早在陜西許多縣市已經生效。把財政經費用于提升現有人群的教育水平,還是普惠到為數眾多的外來人口,其實更主要是一個系統決策問題,所有人正在聆聽改革的發令槍。
高考戶籍改革,是一場注定寫入歷史的攻堅戰,所考驗的,不僅是政府化解問題的大智慧,更考驗的,是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大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