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以濱海開發作為城市化抓手、并進而激發城市活力再生的濱海城市不勝枚舉。雖然,各地濱海項目大小不盡相同,但一個普遍的相似性在于,將濱海優勢充分利用,發揮到極致,并以此激活、帶動城市經濟。
堪稱世界濱海城市化經典范例的,如1950年完工的舊金山的漁人碼頭旅游區改建,1987年完工的波士頓羅爾碼頭項目,1990年完工的哥倫比亞角開發,以及直到本世紀初仍在繼續的巴爾的摩內港區重建。
一般來說,發達國家成功的濱海地區開發,大都能妥善處理好與市中心的關系。濱海地區與市中心相連或相近,成為其功能的延伸和擴展。而失敗的例子則相反,例如英國倫敦港區改建工程中,一項普遍被認為是失敗的計劃——當地政府在距離市中心10公里之外建設新區,而該處原來只有一些廢棄的工業和碼頭設施,其基礎配套不能支撐新區建設,從而導致該地區長久缺乏人氣。
從國際經驗來看,濱海城市開發潛力十分巨大。它不但能創造經濟效益、提供就業機會、提升城市知名度,還能產生類似“倍增效應”的連鎖拉動作用,同時刺激和帶動衣、食、住、行、游等許多相關產業的繁榮。
對此,美國聯邦海事局局長夏恩是這樣總結的:“放眼全球,可以發現如果一個城市想成為經濟中心,就要有港口、就要有航運、就要有貿易。”
有學者分析認為,支撐美國強悍經濟地位的重要原因——在美國75個大城市中,竟然有69個坐落在濱江、濱湖或濱海的區位上。幾乎在每一座濱水城市中,對岸線資源的開發建設,都成為支撐城市經濟繁榮、文化燦爛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因素。
可見,就全世界因濱海開發而受益的城市和國家而言,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濱海經濟堪稱城市化進程中最高效、最綠色、最具“后發優勢”的推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地上的城市化浪潮以每八個緯度的區間由南向北跨越,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再到渤海灣,催生出三大城市群。
然而,在地球的夜視圖上,中國的海岸線閃爍的“燈光”并不多,因為我們的濱海城市的開放程度并不高。翻開辦公桌上的中國地圖,粗略算了一下,目前,我國約有50多個地級以上濱海城市,其中僅有14個濱海城市在改革開放大潮中被批準為沿海開放城市。盡管這些城市都比較漂亮,但只有上海發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國際化大都市,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改革開放30年過去了,我們中國今天被世界認為是個大國,卻不被認為是個強國。或許其癥結就在于我們對最稀缺、最寶貴、最綠色、最高效的濱海城市資源的“視而不見”與“盲目開發”。
面對滾滾而來的城市化浪潮,中國濱海城市的戰略決策者和規劃建設者們,拷問你們智慧的時候到了,你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