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的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就提出“誰控制了足夠多的海洋資源,誰就控制了世界財富的中心”。我們知道,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資源的開發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海洋經濟正日益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沿海經濟成為國家戰略
綜觀我國近年來熱潮迭起的沿海經濟區的迅猛發展,不難看出,從開放初期的珠三角、長三角,到近年相繼獲批的上海浦東新區(1992年10月11日)、北部灣經濟區(2008年1月16日)、天津濱海新區(2008年3月13日)、江蘇沿海經濟區(2009年6月10日)、遼寧沿海經濟帶(2009年7月1日)、橫琴新區(2009年8月14日)、海南國際旅游島(2010年1月4日)、山東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2010年4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2011年1月4日)、海西經濟區(2011年兩會期間)等,我國區域發展進一步保持了“奔向大海”的趨勢,并且沿海地區已經串起一串漂亮的區域經濟發展“金項鏈”。我國沿海的整體經濟框架已基本形成,這標志著沿海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全面破題。
2009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山東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同年10月中旬,胡錦濤再次考察山東時強調,“山東海域面積遼闊,海洋資源豐富,發展海洋經濟大有可為……使海洋經濟真正成為山東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2011年4月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聽取《浙江沿海及海島綜合開發戰略研究綜合報告》匯報時指出,中國既是一個陸地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科學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加快海洋經濟發展和沿海地區綜合開發,有利于充分利用國土資源,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促進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具有重大意義。“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洋事業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機遇,我們要堅持陸海統籌、協調發展的方針,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和沿海地區綜合開發邁上一個新臺?階。
國際間海洋資源爭奪日趨劇烈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沈志漁認為:“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陸地資源日益受到制約的條件下,誰抓住并利用好了海洋資源,誰就占據了未來的戰略制高點。”資料顯示,海洋和涉海經濟已經占到世界經濟總量的80%左右。近現代的世界發展史充分證明,掌控和利用海洋的能力,往往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
山東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蘇建華表示,當前,以國際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衰退為轉折點,沿海各國紛紛將國家戰略利益競爭的視野轉向資源豐富、地域廣袤的海洋,涉海資源的爭奪日益激烈。
據介紹,目前,美國把海洋作為地球上“最后的開辟疆域”,未來50年發展重心從外層空間轉向海洋,搶占藍色發展制高點;俄羅斯強調恢復海洋強國地位,依托科技打造海洋軍事和航運強國;日本全面推進海洋強國戰略,本世紀內將在近海建造2500座“海上城市”。另外,加拿大、歐盟、越南、印度、韓國等國家和地區也紛紛推出雄心勃勃的海洋發展戰略。海洋已成為全球新一輪競爭發展的前沿陣地,海洋經濟已成為全球興起的新型經濟和強國戰略。
當前世界經濟已經進入資源環境瓶頸期,陸域資源、能源和空間的壓力與日俱增,沿海經濟越來越成為集聚要素、產業資源的空間載體。從目前來看,人們解決糧食等資源短缺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海洋開發上。因此,海洋開發已受到世界各沿海國家的高度重視,海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
“保護”與“開發”如何把握好度
據測算,我國人均土地面積已不足世界平均數的1/3,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4,亟待向海洋拓展發展空間。作為我國沿海經濟發展的載體和平臺,我國的沿海經濟區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加速發展歷程。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如何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等挑戰性問題。
據調查了解,一方面,我國的沿海經濟區仍存在著缺乏統一規劃,量多質差等問題,資源浪費和粗放式發展的經濟區依然比比皆是,存在有產業結構趨同,產業定位不清楚,產業集群弱,產業關聯性低,研發能力不強,創新環境建設滯后等問題。另一方面沿海經濟區也面臨著二次創業機遇,其功能定位和發展特點不斷豐富,從傳統的招商引資促進產業發展的平臺,發展到國家級各類創新改革的實驗基地。
中共連云港市委書記王建華曾經常率領唐國海等人,遍訪全國各地的企業搞招商引資。開發區甚至在行政上一口氣設置了四個招商局,與其他局辦平級,并引入競爭機制,每個月公示招商任務完成情況。
一位長期研究沿海經濟區的專家認為,“對于沿海經濟區的發展而言,除了港口建設外,大家的短板實際在產業上,尤其是大企業,沒有大企業就沒有大項目,更沒有產業集群,發展無從談起。”香港著名時事評論員曹景行曾評論道:“整合不是抽象的,不是說我要整合就能整合,關鍵是兩點:一是大家能不能找到共同利益;二是有沒有實?力。”
與新加坡工業園失之交臂的教訓,似乎讓營口市有了切膚之痛,在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提出之時,就有政府官員明確提醒:“兄弟城市之間依然還會存在這種項目之爭,政府必須在爭取項目上拓寬政策渠道、廣開思路,先下手為?強”。
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在廣西北部灣已初露端倪,有人擔心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會成為 “一個重化工業北部灣的興起和一個環境北部灣的迷失”,短暫輝煌之后,廣西沿海或許會成為“沿海老工業基地”。此前由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污染相對較輕,北部灣近岸大部分海域保持了一類水質,是中國目前唯一的“潔海”。
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主任研究員李津逵對我國海岸線利用的低效率深表擔憂:“浙江省在做濱海的產業規劃,幾乎都是重化工業,山東省在做的藍色經濟區規劃只有兩個地方提出要做‘城市’。”
國家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信息咨詢部主任許丹松認為:今后,承接產業轉移將成為開發區發展的熱點,完善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將是開發區發展的關鍵環節,現代服務業將成為開發區發展的核心目標產業,綠色生態園區將成為開發區發展的重點方向。
相關鏈接
上海浦東新區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國函[1992]145號)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2005年6月國務院辦公會議批準浦東新區為中國第一個綜合改革示范區。2009年4月24日,國務院(國函[2009]52號)批復同意撤銷南匯區,將南匯區行政區域整體并入浦東新區。至此,全區面積達1210.41平方公里。浦東新區開發發放初期的建設目標是成為國際區域性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2009年自南匯區劃入浦東新區為標志,浦東進入了二次創業新階段。圍繞建設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的戰略定位,浦東將在強化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的環境優勢、創新優勢和樞紐功能、服務功能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努力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四個中心”的核心區、綜合改革的試驗區、開放和諧的生態區。到2020年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在優化結構、提升功能、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市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使浦東努力成為聯系國內外經濟的重要樞紐。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
2008年1月16日獲批,主要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和玉林、崇左兩個市物流中心“4+2”所轄行政區域組成,陸地國土面積4.25萬平方公里。北部灣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建設成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發展目標是,經過10到15年的努力,建設成為我國沿海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主要任務是:建設成為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天津濱海新區
天津濱海新區由天津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保稅區、塘沽、漢沽、大港三個行政區和東麗、津南區的一部分組成,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 2008年3月13日獲批。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天津濱海新區將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
橫琴新區
珠海市橫琴島所在區域。處于廣東珠海市南部,毗鄰港澳,也是東南亞和中國這個經濟活躍地區的中心。2009年8月14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將橫琴島納入珠海經濟特區范圍,逐步把橫琴建設成為“一國兩制”下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區。2009年12月16日,橫琴新區在中國珠海市橫琴島正式掛牌成立。
江蘇沿海經濟區
我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沿海新型工業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備資源開發區和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區,江蘇沿海經濟區將建設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主要包括連云港、鹽城、南通等江蘇沿海地區,2009年6月10日獲批。
遼寧沿海經濟帶
2009年7月1日獲批。上升為國家戰略后,這片土地被賦予打造成中國沿海地區新經濟增長極的全新戰略定位。包括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等沿海城市在內的遼寧沿海經濟帶,地處環渤海地區重要位置和東北亞經濟圈關鍵地帶,資源稟賦優良,工業實力較強,交通體系發達。加快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對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完善我國沿海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海南國際旅游島
2010年1月4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至此,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正式步入正軌。作為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國將在2020年將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勝地,使之成為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
山東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
1995年8月成立,2010年4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283平方公里,城區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建成區15平方公里。據濰坊市委常委、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蘇立科介紹,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將在產業發展、對外開放、吸收外資、管理體制創新等方面發揮窗口、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以招商引資和項目聚集為主線,以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動力,努力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承載力,全面提升開發區的建設發展水平,力爭到“十二五”末,累計完成投入2000億元,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00億元,財政收入過百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在2010年基礎上翻兩番。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2011年1月4日獲批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的無棣、沾化2個沿海縣所屬陸域,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6.4萬平方公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它將建設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區、國家海洋經濟改革開放先行區和全國重要的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
海峽西岸經濟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參加福建代表團全團審議時宣布,《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已獲國務院正式批復。海西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共20個城市,涉及人口約為6000—8000萬人,預計建成后的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在17000億元以上。海西經濟區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總的目標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