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動車追尾事件能不能處理得好,是對鐵道部、中國政府以及中國公眾的綜合考驗。
出了這么大的事,頭等重要的是救人。媒體盛傳在宣布“救援結束”后,由于警察的堅持而救出一名女孩,鐵道部后雖予以否認,但其救援質量已經受到重大質疑。接下來同樣重要的是查清事故原因,這一方面是回答公眾潮水般的問題,但更有意義的是要堵塞漏洞,避免事故在某一天重演。
在有了被動的第一局之后,鐵道部決不可輸掉第二局。由于輿論的憤怒和急躁,鐵道部應加快調查速度,但也要保證調查質量,不能匆忙下結論。挨罵是必然的,承受也是應當的。如果因為輿論壓力匆忙下結論,有可能為了補救而鑄成新錯。
鐵道部是中國政府的大部門之一,它的名譽直接牽連中國政府的形象。在鐵道部的公信力受到災難性打擊的時候,中國政府應挺身而出,監督事故調查的過程,提高調查結果的可信度。
公眾的態度也應保持必要的理性,實際上,這樣的理性在中國社會中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微博上洶涌的質疑聲未必就是公眾態度的完整版。
對于調查結果,輿論不應以拒絕接受的態度對待所有答案,使每一次的官方公布都“必然”導致新一輪的批判潮。有責任的媒體應擔當起傳播理性的責任,發現調查結果的可疑點應當指出,但這種質疑必須是嚴肅、科學的,不應是預先設定的。否定調查結果的情緒很容易在微博上膨脹,但負責任的媒體不應隨波逐流,而應堅決恪守實事求是的精神。
對溫州事故的調查至少目前應集中在事故本身上,避免對體制的泛泛批判代替對事故技術及管理層面的具體反思。因為體制的話題太大,追究體制好像是要“徹底解決問題”,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次事故調查的力量投入所能把握的,最后反而是撲打了一頓空氣,什么也抓不住。
中國的各種問題,包括高速鐵路的安全隱患,決不是在“體制”上動個大手術就能一一解決的。中國早已離開各種潛能和欲望處于冬眠的時代,在體制上開一個口子就能喚醒一大片生產力,制造一大片責任心,今天的中國,什么樣的改革都不會再有那樣的神奇力量。大手筆的改革仍必須繼續書寫,以期創造更優越的做事環境,但具體的問題必須點對點地認真解決,漏洞需要一針一線地補上。
一段時間以來,幾次重大的公共危機都既傷害了政府的威信和形象,也擾亂了中國社會解決問題的正常脈胳,社會輿論對具體危機投入的精力越來越大,不斷形成社會情緒高密度的匯集點。微博這個似有似無的“虛擬社會”,像混合了煤氣的空氣一樣砰砰作響。中國社會不斷被觸動,但總是在原地暴跳。
改變這種情況,政府處理危機方式的改變既很重要,也最有可操作性。 溫家寶總理昨天在溫州事故現場反復強調“公開、透明”,這或許是全社會共同疏導輿論質疑最重要的啟動。中國的事情,無論是改革還是清除改革中的障礙,第一個推動者都只能是政府,要想輿論不被微博上的某些極端聲音綁架,政府發出足夠強大也足夠可信的聲音,實乃關鍵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