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動車追尾事故發生后,從中央重視到當地施救,從鐵道到消防、醫療各部門,救援、醫治、尋親等工作第一時間展開。溫州市民自發趕赴現場幫助轉移運送乘客,連夜前往血站排長隊獻血,令人感動。
動車追尾,是這個“多事之夏”慘痛的又一筆;一向被認為較為安全的鐵路出事,造成更大的社會影響。從客車起火到煤礦透水,從電梯逆行到橋梁垮塌,安全事故高頻率、大范圍發生,拉響了“風險社會”的警報。
墨西哥灣原油污染,日本地震導致核泄漏……現代社會,科技越發展,內部組成的密集度和復雜性就越高;技術越先進,相互的依賴和影響程度就越高。微小的失誤、細節的疏忽,都可能引發風險。
今天的中國,更置身于一個“風險膠囊”之中:濃縮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歷程,也濃縮著這一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現代化在帶給人們更多“文明的成果”時,也難以避免地讓“文明的風險”相伴而生。這需要我們有足夠的風險意識、足夠的應對之策,為高速發展時代系上一根牢固的“安全帶”。
以鐵路為例。經過長期努力,中國鐵路可說進入了“高速時代”。高鐵的里程、時速等達到了世界第一。我們需要這樣的速度,但也需看到,更快的車速、更密的車次、更多的路線,需要更精確的管理技巧和更嚴格的安全意識,這是鐵路的“高壓線”,也是發展的“生命線”。列車“貼地飛行”,只有系上管理、制度和責任的“安全帶”,才能無愧“第一”。
按“海恩法則”,一次嚴重事故的背后,有著幾十起甚至上百起輕微事故或未遂事故。雖然運行系統有別,但高鐵出現的許多“小狀況”,已暴露鐵路存在的種種問題。如果足夠重視,或能避免事故發生。事發之后,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強調“一定要把事故查清,給社會一個交待”,表明了中央的堅決態度:只有從事故中汲取教訓,查明原因,嚴厲問責,堵住漏洞,做好補償,才是對事故傷亡者負責,對公共安全負責。
針對近期出現的多起重大安全事故,國務院安委會發出通知,要求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這提醒各級管理者,在“風險社會”到來之際,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要求我們具備前所未有的風險意識。當列車在鐵軌上飛馳,管理系統是否能跟上節拍?當高樓不斷刷新天際線,消防與救生措施是否一起生長?當橋梁道路建設一往無前,施工質量與工程監管水平能否同樣提升?當我們為“嫦娥”遨游太空而自豪,為“蛟龍”潛入深海而驕傲,我們能否在保證公共安全方面,也走得更快?
事故之后,更多的列車將駛過更長的鐵軌,發展高鐵的方向不會因此改變,但強烈的安全意識必須在對事故的處置總結后更嚴密地提上日程。惟愿管理部門以痛定思痛的責任感和如履薄冰的使命感加大安全措施,讓所有乘客都能如愿抵達目的地;也惟愿中國這列高速行進在復雜環境中的動車,更穩健、更安全地把人們帶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