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靠農業生產的進步,并不能創造新農村建設的條件。農業生產越是進步,農業對農民的排擠速度就越快。
建設新農村的一個基本思路是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機制,這個機制真正要發揮作用,前提是城市經濟要發展,工業水平要提升。在城市工商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城鄉經濟比例也必須有一個變化,否則,在城鄉經濟關系的杠桿上,城市這一頭撬不動農村那一頭。然而,遺憾的是,這個道理似乎沒有被很多人重視。
人們對城市化有很多疑慮,又是害怕城市對能源的高消耗,又是擔心城市不能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便提出要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讓農民在自己農村家鄉實現生產和生活的現代化。說實話,我很擔憂這種建設新農村的思路。中國農村大約有320萬個自然村,60多萬個行政村,常住人口大約是7億4千5百萬,占了中國總人口的58%。這是中國社會的大頭。如果要農村戶籍的人都回到農村,這個大頭就更大了?,F在的城市經濟能撬動農村這一頭嗎?我看很難。
保守估計,要把現在的農村地區建設得像城市,讓農民過上大城市居民一樣的生活,恐怕需要10萬億以上的投入,這是做不到的。即使投下去,由此產生的固定資產的維護更新成本,國家和農民都支付不起。正因為這個情形,最近總有高層人士強調建設新農村要循序漸進,要因地制宜,要把發展生產放在首位,不可操之過急。然而,面對這樣一個大農村,不急并不等于就有辦法解決問題。
僅僅靠農業生產的進步,并不能創造新農村建設的條件。農業生產越是進步,例如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農業對農民的排擠速度就越快。我們不能想像通過農業的進步使得農村人口的比例由58%提高到了88%。事實上,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后果是讓農民節約了總的生產時間,而不是提高農民的農業收入。在農業高度“產業化”的條件下,服務農業的“龍頭企業”從事更專業化的流通和技術指導工作,農民便退出了農產品的流通的領域和生產資料的購買領域,連地頭上的工作時間也減少了。因為專業化的生產,某些短缺農產品常常會迅速增加供應,而農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又很小,價格便可能下跌,如果農民的經營面積不變化,農民的農業收入也會下降。
前兩月我在山東等地了解農村情況,便證明了上述觀察。在山東,有的一個鄉只種胡蘿卜,而另一個鄉卻可能只種白蘿卜。這種生產方式下,農民已經不能靠“趕集”的辦法來銷售自己的蘿卜了。農民對生產服務商有了高度依賴,也節約了自己的總生產經營時間。又因為高度專業化,農民只需掌握較專門的技能就解決了自己的生產問題,農民的學習時間也可以減少了。
如果要提高農民收入,一個辦法是讓農民在閑暇時間更多以后去耕作更多的土地,另一個辦法則是讓農民去兼做別的非農產業工作。其實,不論什么辦法,都要求農民能夠找到非農就業機會。如果找不到非農就業機會,誰愿意放棄土地,將自己的土地轉給別人耕種?所以說,大力發展城市經濟,給農民創造非農就業機會,農業產業化所帶來的好處才會變為現實。
去年我到過無錫,聽那里的官員講無錫發展的前景,令人振奮。無錫的官員說,無錫農村已經實現了小康建設目標,新的目標是幾年之內建成現代化的無錫農村。我看這不是天方夜譚。無錫已經實現了高度城市化,連華西這樣的“天下第一村”也已經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小城市。在無錫,多數農民都在類似華西這樣的小城市兼業,農業收入的比例已經很小,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城市工作崗位。無錫的官員將無錫劃分為三個經濟地帶,分別是核心城市區、一般都市區和農業區。農民在一般都市區兼業,當天可以在下班以后回家。我看無錫的新農村建設有希望。
黨國英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