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2-14 09:41:45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斯遠
司法部近日印發《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改革綱要(2018—2022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在統籌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將大力推進證明事項清理工作,組織各地區、各部門徹底清理證明事項,清除奇葩證明、循環證明和重復證明,組織各地區、各部門公布并持續完善證明事項清單,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試點工作。
這意味著,在未來5年,各地各部門將會持續推進清理證明的工作。那些現實生活中一直困擾民眾的奇葩證明、循環證明和重復證明等,將逐漸減少,直到徹底消失。這樣的美好愿景,令人向往。
相應的,對那些經由法律、行政法規設定的證明事項,也需要區別對待。一方面該減的盡量減,盡最大可能取消;另一方面要完善證明事項清單,讓老百姓一體周知、心中有數。
事實上,盡管司法部開出了“五年為期”的時間表,但現實中,此項工作推進非常迅速。來自司法部的信息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各地區、各部門共取消證明事項6000余項。此外,司法部設立“群眾批評—證明事項清理投訴監督平臺”之后,從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25日,該平臺共接受投訴1000余件,目前已辦結并反饋情況900余件。
證明大多圍繞民生之事,舉凡親屬關系、社保、身份、戶口、醫保、婚育狀況、死亡等,均在其中,可這些在生活中都是老百姓的大事,更不要說,那些針對企業的各項證明,往往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小事”不小,關乎政府行政效率、行政質量,關乎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不可不慎,不能拖延。
奇葩證明等遭詬病,由來已久。這中間,盡管確實可能存在辦事程序、責任分擔以及部門信息溝通等方面的必要性,但總體而言,層層疊疊、形形色色的證明,煩了民眾的心,裹了市場的腿,不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明明公眾不勝其煩,奇葩證明等為何能長期存在,這說明,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奇葩證明滋長的土壤。比如,各地各部門政務煩冗、政令多頭等;又如,個別官員或機關辦事人員習慣于設置障礙,以彰顯其存在價值等;還有,部門之間交流不暢,自為壁壘,也導致了辦事民眾或市場主體往往要在很多部門之間來回奔波。
毛病呈現在末端,病癥卻在那些林立的機構和部門里。這也是當前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簡政放權的一種現實體現。改革的觸角和邊界延伸到哪里,奇葩證明就會在哪里銷聲匿跡。這也要求各地各部門持續推進改革,優化服務,真正把方便民眾與激活市場主體活力放在心上,讓民眾和企業不再為不必要的事情跑腿,切實提高公眾的改革“獲得感”。
當前,司法部已經有了時間表,但這項工作不能拖延拖拉,而應以強烈的政治擔當和責任心,加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