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十八大以來作風建設不斷推進,過去一些干部身上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政績觀正在逐漸扭轉。然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近日在采訪時了解到,一些基層干部中潛伏著一股不擔當不作為的“混日子”暗流。這種新趨勢,值得警惕。
比如,有的干部“磨道拉車”,出工不出力,“二線變離線”,平平安安占位子,松松垮垮混日子;有的干部進入體制內自稱“只圖面子不求里子”,就要個公務員身份“鍍鍍金”,不貪不占也不干……看似“無私無求”,實則敗壞風氣、貽誤事業發展,為害不淺。
5月21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公布天津市5起不擔當不作為問題顯示,天津青少年傳媒事業發展中心一名干部違規休病假達33個月;今年2月,《中國紀檢監察報》披露,吉林省長春市直屬機關老干部管理服務中心原主任對工作漫不經心,把涉及政策的問題都交給下屬辦,自己把大量時間花在詩詞歌賦和游山玩水上。
此類案例并非個案。今年以來,不少地區都在開展“不擔當、不作為”問題排查和整治。據廣東清遠市紀委監委披露,連山縣成立的暗訪組在一次專項整治中發現9個單位的29名工作人員存在上班遲到問題。隨后,各地“從快”“從嚴”懲治慢怕假、庸懶散,干部群眾對此拍手稱快。
“混日子”的三大表現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梳理發現,不擔當不作為“混日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一線崗位二線心態”,干部休而未退。“工作壓力這么大,何時可退休?”一些干部身居一線職位、享受一線福利,卻有濃厚的“退休情結”,此類心態多見于“準老干部”群體。
一些年齡偏大的干部,雖然也負責單位一部分工作,但由于資歷老,做工作蜻蜓點水,就等著“平安著陸”,單位領導也要禮讓三分,上班遲到早退習以為常。在“圖清閑”的心理影響下,甚至部分“80后”“90后”年輕干部也經常把“退休”掛在嘴邊,“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名科級干部告訴記者,由于提拔面臨“天花板”,他如今奉行的是“年輕時順勢而為,努力上進;中年后順心而為,隨遇而安”。一名干部坦言,“過去想把年齡改小,能多干幾年;現在想把年齡改大,能早點退休”。
二是只圖身份不圖利,不貪不占也不干。一些基層干部告訴記者,進入體制內什么也不圖,就圖個公務員身份,以后親朋好友辦事好說話、自己出門有面子。此類心態常見于“商二代”,他們家境殷實,受“官本位”觀念影響,進入體制內只為清閑和口碑,工作“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
一位受訪干部說,“在體制外闖蕩打拼多年后,財務上已經實現自由,想來想去,還是想進體制內‘養老’,既體面又穩定,并不在乎錢掙多掙少。”
三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熱衷“以退為進”。一些干部在“怕問責”的心理影響下,信奉“不做不錯、多做多錯”的官場哲學,寧肯不出事也不愿做事,熱衷“以退為進”。這類干部往往循規蹈矩不敢闖、不敢試,沒見紅頭文件就不敢做事,看到“石頭”也不敢摸著“過河”,干工作全靠請示,上面推一推,下面動一動。
“工作落后不要緊,反正責任不在自己,但受了處分,影響卻是自己一輩子。”一位鄉鎮干部表示,在實際工作中,一旦受到紀律處分,提拔使用大概率會受影響,政績再好也沒用;相比之下,占著位置做做樣子不出事的干部,到了年齡反而更容易被提拔。
“混日子”病因何在?
那么,導致不擔當不作為“混日子”的病因何在呢?《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調查了解到,除了一些干部存在的思想懈怠、理想缺失、作風渙散等主觀性因素外,至少還存在三方面的重要原因。
從縱向來看,不同層級干部面臨的激勵與問責機制不對稱。不少基層干部反映,自己面臨“問責多、激勵少”“任務多、待遇少”的窘境。壓力層層傳導,激勵卻逐級遞減,消解了一些干部的干勁和動力,這在一些欠發達地區表現尤其明顯。
中部地區一位鄉鎮黨委書記說,扶貧、安全生產、維穩、環保等都是非常容易被問責的領域,每天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與此同時,鄉鎮干部政治上升空間有限,尤其是事業編干部一年都難提拔一個,每月工資也只有3000元出頭,“壓力山大”。一些干部調侃說,有的鄉鎮領導班子中“誰排名最后誰管安全生產”,因為誰都怕出事,誰都怕擔責,一些高風險領域自然成了“燙手山芋”,“政績再好都不如不問責好”。
更讓基層干部哭笑不得的是,有時還面臨“左右為難”之困,做與不做均可能被問責。某市一位干部舉例說,上級有關部門要求當地每個鄉鎮必須建立污水處理站,不建就可能被問責;而建污水處理站就要涉及土地報批,且很多位于基本農田附近,審批程序復雜,短時間內很難批復,按時間節點“未批先建”也要被問責,不少干部做好了“因公負傷”的心理準備。“受不受處分一半看工作,一半看運氣。”這位干部調侃說。
從橫向來看,不同年齡段干部的“獲得感”存在代際不對稱。記者調查發現,“50后”“60后”等準老干部群體大多享受過住房、醫療等制度性“紅利”,加上有的干部已退居二線,進取心有所弱化,追求平安、自在、安逸的生活方式成了許多人的目標。
有的不上班脫崗成常態,有的未經組織批準擅自出國旅游,有的沉迷于詩詞歌賦,“獲得感”較強。一名基層干部告訴記者,過去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清水衙門”,如今成了“香餑餑”,誰要是能如愿以償,必然引發不少干部的羨慕。
而部分“80后”“90后”干部之所以也存在“想退休”的想法,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原有的制度性“福利”在逐步流失,新的激勵機制又未能應時而立。在較高強度工作壓力與生活壓力下,部分年輕干部感受到較大的“代際落差”,導致預期存在迷茫。
最后,從干部自身看,部分干部對轉型不適應,專業能力與事業需要不對稱。經濟轉型發展需要新思維。在中西部地區,一些干部創新意識、專業素養與事業需要不對稱,對長期形成的做法存在路徑依賴,習慣于“依葫蘆畫瓢”,遇到改革中的“硬骨頭”容易滋生消極、懈怠、迷惘情緒,出現“換擋焦慮”。
讓“混日子”沒有市場
好日子是奮斗出來的,不是走馬觀花觀賞出來的。打好三大攻堅戰,尤其需要廣大干部奮勇爭先、擔當作為。消極、懈怠、慢作為、不作為的“混日子”作風,是三大攻堅戰、改革創新的“攔路虎”,應早日鏟除。
對于各種不作為、不擔當的“混日子”,該如何開藥方?
從干部自身來講,一方面要加強思想作風建設,不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強化理想信念這個“總開關”,要有起碼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對得起自己的飯碗;另一方面要強化能力培訓和實踐鍛煉,增強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本領能力。
從制度建設層面,我們要加快建立完善干部問責機制、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旗幟鮮明地提出,樹立重實干重實績的用人導向,切實為敢于擔當的干部撐腰鼓勁。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對那些找不準位置、挑不起擔子,出工不出力、尸位素餐的干部,就要采取霹靂手段,敢于“唱黑臉”“當包公”。
此外,要擴大群眾參與度,讓群眾監督,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綜合考評干部的重要依據,讓“混日子”者無所遁形,讓在位者不敢懈怠。
只有向不作為、混日子開刀,讓勤干實干能干者得到重用,才能真正打破干與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的“怪圈”,形成履職盡責、擔當作為、苦干實干的干事創業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