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城市化委員會委員王軼指出,當前法學教育面臨一些挑戰,比如,法學教育回應前沿實踐的能力不足;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未能實現雙向融合;法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不夠;法學專業教育缺乏多維支撐。
在對法學教育問診把脈的基礎上,人大法學院以課程體系改革為抓手,推動法學教育迭代升級,成立“未來法治研究院”,以跨學科創新團隊與工作坊等為基礎,系統開展前沿科技與法律的交叉研究,以積極的姿態回應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發展對法律制度的挑戰。實現法學研究與教學從“照著講”到“接著講”, 融入中國元素,發出中國聲音。
王軼表示,新型法治人才培養機制是對中國特色法學教育的理論探索與模式總結,既充分吸收了全球法學教育的先進理念,又立足國情總結中國法學教育的本土經驗;既關注關乎人類命運和發展的重大前沿法治問題,又關注中國當下社會急需解決的和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法治問題。
在改革中,人大法學院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教育理念的中國化,堅持馬克思主義進頭腦、進課堂、進教材。注重人格品德教育,融通通識教育與人格教育,建立課堂教學、職業體驗為一體的教育體系,培育德法兼修的新型法治人才。
通過不懈努力,人大法學院在法學教育領域取得豐碩成果。31位教授入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首席專家和主要成員。學院與哈佛大學法學院等50余所知名法學院建立學生交換項目。建立全球頂尖院際聯盟——“日內瓦—哈佛—人大—悉尼”法學院聯盟,成為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國際反腐敗學術聯盟等機構成員。
王軼說:“對于人大法學院來講,面向未來的世界一流法學學科建設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光榮事業,我們將不忘初心,不負重托,砥礪前行,致力開創法學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