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17 10:33:07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莫潔
關于國家治理,有這樣一個形象說法:如果把國家比作人體,那么中央是心臟和大腦,基層政府是毛細血管,通過基層工作這種微循環,血液得以遍布全身,人體得以完成新陳代謝。從焦裕祿、楊善洲、孔繁森到楊波、余留芬等,廣袤大地上涌現出的最美基層干部見證了國家的發展,續寫著時代的榮光。
雖然已經干了4個駐村任期,在當初人均年收入不足1600元的窮地方扎根了7年,但因為“村里還有20戶村民沒脫貧”,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海嘎村“第一書記”楊波說,“想在海嘎一直干下去”。為了挽救村集體經濟,他忍痛收了親哥哥的礦點;創業為村民謀福利,他不撈半點好處;不顧血癌術后虛弱,連夜冒雨步行搶修設備。這樣的基層群眾帶頭人還有很多,范振喜、毛豐美、程扶搖等用生命的光亮,為一方百姓照亮前程。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很多基層干部信心飽滿、熱情迸發,不少鄉村振興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相繼公布,極大地鼓舞了當地群眾的發展斗志和決心。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關于基層干部的噪音雜音出現,有些人對基層干部群體做出一些極端負面評價,這種現象值得關注。
客觀地說,囿于政策水平和管理藝術等原因,加之適逢改革轉型期和利益調整期,一些地方確實有個別領導干部在實踐中未能妥當處理多種問題和關系,有的甚至身涉貪腐,把自己“絆倒”在基層。這不僅造成黨群、干群關系的緊張和疏離,而且也影響了政策的執行效果和落實程度。對此,如何進一步扎緊制度籠子、暢通學習路徑,讓基層干部隊伍素質跟得上發展的需要和群眾的期待等問題,必須盡早提上議程。但個別人的不及格不應無限擴大為對基層干部群體的概括性評價,尤其是在某些自媒體的傳播下,“群體極化”效應直接導致社會對該群體的觀感進一步偏離真實面,這是很值得警惕的。
有意或無意的誤讀,對扎根大地、勤勉工作、服務群眾的基層干部和工作者是不公平的,對實際工作有害無益。消除誤解,破解“被誤讀”,江蘇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曾經提出過“三條經驗”,即一要確立長期行為,二要聽老百姓意見,三要經常自找不足。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也是人民的共識,只要堅持發展,堅持發展為民,基層干部就能獲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但“被誤讀”背后,基層干部晉升空間小、壓力超負荷等深層次問題也值得深思。保護好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和艱苦奮斗精神,有助于消除對他們的偏見和誤解,也才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基層,進一步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和效果。
緊緊抓住機遇,需要我們“快干”“實干”“會干”。扎實做好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厚植治理根基,讓每個基層干部都成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踐行者,我們定會大踏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