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借全運會新增19個群眾體育項目的熱點,關于大眾體育的話題多了起來。今日(8月31日),澎湃新聞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在20年來4次群眾體育狀況調查,總結了國人運動喜好:健身走常年排第一,廣場舞近年崛起。
調查所列的排行前十的大眾體育項目中,有契合亞洲人體質的運動,比如乒乓球等小球類;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比如武術;有基本公共服務普及帶動的項目,比如近十年才登榜的“小區、公園器械健身”;還有疑似在大型體育賽事前忽然蹭上熱度的項目,比如2007年(北京奧運會前)調查中的健身操。總的來說,大眾體育是一種生存狀態與社會心理的終端呈現,而一直占據榜首的健身走與沖上熱榜的廣場舞,除了門檻低的一般性因素之外,其社會文化意涵近兩年正在被反復琢磨。
源自西方的一些體育研究認為,不同階層的社會成員似乎有“專屬化”的體育生活內容,越是進入現代消費社會,具有追求健康、非生產性、炫耀式休閑特征的體育愛好,就越成為文化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被用來強化社會群體的邊界。試著體會下這兩則光明網評論員隨手找到的廣告:“捷豹路虎4S店攜手招商銀行,邀請客戶進行高爾夫體驗活動”“新中式院落別墅定制高端文化盛宴:馬術尊享”。這里的高爾夫和馬術,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已經嵌入了某個階層消費的整體結構,表達著他們的自我認同和與其他階層的區隔。
但,更多國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體育愛好,則恰恰是對這種小眾化和貴族化的潛在示威。或者說,是在通過同一種邏輯、相反的方式進行階層認同和身份認同。由健身走衍生出來的暴走團,動輒數十人數百人的廣場舞,都是一種團體性活動、都崇尚一種扁平化社交。與上述廣告受眾秉持的價值觀不同,這些大型團體運動的參與者靠著另外一種心理暗示找到社群,也許就是,“我們來自五湖四海”“共同的理想把我們緊緊地聯結在一起”,或者,“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在“時空壓縮”的轉型期社會,個人文化和資本邏輯迅速崛起,而集體敘事和運動思維仍然強勢。頻頻出產中老年新聞的暴走團和廣場舞,則如同板塊擠壓產生的山脈,忽然聳起為大時代的社會景觀。他們的體育運動,是一種健身,是一種對抱團和社群認同的尋求,可能也是一種對話語體系和所受教育的下意識的守衛——試圖以集體主義對抗個人主義態度,但也因為這種集體邏輯,而屢屢碰觸公共場域中的人際規則;試圖以大眾精神抗拒階層分化,但這種抗拒已經滯后于因商業和市場而產生的新等級社會,徒留下了黑色幽默。
體育運動從來都是觀念的肢體呈現,被符號化后的運動更是有著社會學內含。占據公路的暴走團、屢屢擾民的廣場舞,與其說是一種對公共規則的有意侵犯,還不如說是一個群體正以大型運動和集體主義的方式,對自己的身份進行再度確證,對社會變革和這些變革帶來的新問題,進行被動抵抗。只能說,當馬術、賽車、高爾夫及其背后的消費邏輯試圖講出一個新故事時,暴走團和廣場舞的受眾正占據著最空曠的地方,齊聲合唱著《昨日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