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平:上海市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主任、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院長
上海作為一座擁有2400多萬人口的特大城市,現有機動車輛400多萬輛,非機動車1500多萬輛,電助動車500余萬輛,其中危險貨運專用車輛 5931輛,還有地面道路1.8萬公里,高速公路825公里,軌道交通里程600多公里,還包括眾多橋梁、隧洞等。由此可見,各類要素高度集中,人流車流物流高度集聚,交通風險防控已成為城市運行防控重中之重。
一、城市交通快速增長呼喚風險管理
經過多年來的實踐、思考與研究,我的體會是,當前之所以要強調城市交通風險管控,歸納起來是“三個需要”。
一是主動順應城市交通發展客觀規律的需要
對于城市交通管理的思考有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深入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通過建立安全保障體系等管理手段來應對交通問題,2003年SARS以后,我國逐步完善了各類應急管理體系,城市交通進入了應急管理階段。然而,當“交通問題”演變成為“交通風險”,我們的城市交通面臨著比以往更多、更復雜、影響更大的威脅,日常安全管理和應急管理體系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城市交通管理的需求。
日常管理和應急管理與風險管理的差別很大。日常管理是解決事中防控,而應急管理通常是事件發生了,采取一系列管理的方法,即應急救援,以減少事件發生后造成的損失。風險管理則更多的是這個事件還沒有發生時,研究有什么造成它可能發生的因素,發生后有什么后果,然后盡可能地消除或減少這些因素,盡可能防范事故、事件發生。
城市交通風險管理正是對應日常管理和應急管理的優化、改善,更多地用科學方法注重于事前的“防”,用完善的體系用于事中的“控”,以及最大減輕損失和降低影響的事后“救”。這就是城市交通風險管理的要訣。
二是努力滿足城市交通管理新形勢新要求的需要
城市交通風險管理的提出,與我國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新情況、新挑戰的現實是密不可分的。換句話說,城市發展呼喚風險管理。在目前城鎮化建設加速的大背景下,大型、特大型城市不斷崛起,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世界級城市群和越來越多城市組團出現。越來越多的城市已經或者正在發展成為一個巨大的運行系統,隨著人口大量流動、人口產業高度集聚、高層建筑和重要設施高度密集、軌道交通承載量嚴重超負荷,再加上極端天氣引發的自然災害、技術創新中的不確定性等,城市交通風險呈現出密集、流動、區域性的特征。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交通上提供能夠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環境,是各級政府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公共產品,這已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哪個國家、哪個地方的政府,管不好公共安全,都交代不過去。
三是著力提升城市科學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需要
面對層出不窮的城市交通風險,我時刻在想,到底有什么方法、什么機制,來最大程度防范風險發生,漸漸覺得,這不僅是方法,不僅是機制,這還是一門龐大的學科,需要先進的觀念理論來引導,也就是精細化城市管理的思路和科學化城市管理技術的結合。習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對上海代表團說,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我學習思考的體會是:要管得精致、繡得細密,就能防控各種風險。
二、上海的實踐與探索
鑒于城市交通事故的高發、頻發呈上升趨勢,上海從2014年起探索在交通運輸安全管理中引入保險業風險管理技術和資金,創建了“道路運輸行業第三方安全監控平臺”。這是上海交通管理部門引入保險聯動機制,應用“互聯網+大數據”實施交通運輸管理的創新舉措,其運作極大提升了上海市道路運輸系統安全水平和監管能級。
1、第三方平臺運作的現狀
第三方平臺以“立足源頭、關口前移、監管覆蓋、動態管理”為工作原則,通過衛星定位系統和移動互聯網技術,對上海1.7萬多省際客運班車、旅游包車和危險品運輸車輛(簡稱“兩客一危”車輛),以及10余萬輛重型貨運車輛實行24小時全天動態監測。平臺管理中心位于中國北斗產業技術創新西虹橋基地,占地1200平方米,配有獨立機房、50臺電腦及相應完善的配套設備,共80余名監測人員和管理人員實行24小時輪班制對車輛進行實時監測。截至2016年底,平臺共處理320多萬條報警數據,電話提醒企業80萬次,發送短信約75萬條,處理企業申訴19余萬條數據。
經過3年的運作,第三方平臺不斷優化工作流程,不斷升級更新軟硬件設備,并在多個方面實現了發展突破:一是平臺開發了多項監控功能,包括無牌出境、多次出入境、非指定道口監控、禁區行駛等;二是平臺向多種類型車輛推廣復制,已成功在危險品貨運車、重型貨車實現應用;三是平臺向更廣闊的地域發展,在江蘇成功復制推廣,為各地營運車輛帶來第三方安全管控服務。
2、第三方平臺的工作格局
當前,第三方平臺的運作遵循 “1+1+3”工作格局,即:1個模式+1個重點+3份報表。
一個模式:全天候24小時實時盯人盯車、全覆蓋實時監控。實時監控是平臺運作的基礎核心,是第三方監測平臺的重要模式。經過實時監控,中心專人24小時不間斷追蹤,通過實時監測及非實時報警(監控數據回放)兩種形式,平臺對車輛行車過程中的超速、禁行時段行駛(凌晨2-5點)、車載衛星定位系統離線、無線路牌出境、多次出境、疲勞駕駛、禁入區域、非指定道口出入境這幾項要素進行追蹤,全面落實“盯人盯車”,實現監控的全覆蓋。
一個重點:重點安全隱患的預警機制。針對第三方平臺實時監測中發現的嚴重違規情況,即:時速超過100碼以上、設備離線2小時以上、禁行時段行駛15分鐘以上、超業務范圍經營和無標志牌出境,平臺工作人員將及時與運輸企業安全管理人員進行電話/短信提醒,并要求企業及時回復處置情況。整個流程操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安全隱患預警機制,對企業起到了安全運營監管的警示作用,也產生了一定震懾力,有效強化了安全意識,降低了事故發生幾率。
三份報表:日報(抓及時)、周報(抓重點)和月報(抓全面)。這三份報表是平臺工作的重要部分,這三份報表為運輸管理部門在具體執行安全管理工作中提供了重要基礎和依據。日報主要匯總統計前24小時嚴重違規車輛和企業及時整改的相關信息;周報主要匯總統計一周內車輛違規的典型案例,按所屬企業進行排名,同時對行業安全情況做出相應提示,這能有效監控安全異常、違規運營等情況,使運輸管理部門及時把控安全態勢,落實相關措施;月報側重于行業安全運營數據統計和動態分析,通過車輛違紀情況的同比和環比,為運輸管理部門實施宏觀行業管理提供依據。
3、第三方平臺運作成效顯著
一是交通事故和保險理賠實現“雙降”。第三方平臺啟動之后,上海交通運輸整體安全形勢持續好轉,道路省際客運事故案件數輛和保險理賠數輛實現了大幅度“雙降”: 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省際客運承運人責任保險報案數同比下降都超過40%,理賠金額下降超過50%,在此基礎上,2016年報案數量和理賠金額又大幅下降約20%。
二是平臺實時報警數據大幅下降。經過第三方平臺對于車輛的監控,聯動政府部門對企業的責任約談,從平臺的實時監測數據分析,其監管效果相當明顯。經過第三方平臺第一年的實時監控,就2015年與2014年平臺啟動首年數據相比,各項主要報警總數同比下降均高達2/3以上,在此基礎上,2016年同比又下降超過20%。尤其是夜間禁行報警,2016年平均每天報警次數在10次以下,而2015年平均每天報警次數超過50次。
三是保率與事故和違規掛鉤,今年有90%企業享受保率下浮10%的優惠,少部份企業持平或上漲。通過第三方平臺監測數據,200萬元獎勵被用于日常合規的駕駛員個人。
4、下一步有待完善的工作
對平臺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繼續深化完善,持續開發新的功能模塊。
一是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對更多違規情況加強管控。省際客運“站外帶客”和“乘客不系安全帶”等現象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和大量人員傷亡的重要隱患,這也是管理部門一直以來迫切希望突破的難點。但僅依托車輛衛星定位信號接入,從技術角度而言,平臺無法實現針對這兩種現象的實時管理。若車載視頻信號可直接接入第三方平臺,實現平臺對于車輛內外部情況的圖像信息傳輸,那便可有效遏制違規情況,強化平臺震懾作用。該平臺目前正與同濟大學、復旦大學等著名高校聯手,研究圖像識別技術,通過軟件算法分析視頻數據,智能識別“站外帶客”、“乘客不系安全帶”等安全隱患,實現系統自動報警,提醒監控人員核實處理。
二是進一步督促運輸企業落實主體責任,通過軟件系統直接向運輸企業和車輛駕駛員做出預警提示。當前,第三方平臺主要通過短信和電話形式向運輸企業的安全負責人發出提醒,這種方式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安全負責人并不一定在企業監控平臺現場,他很可能還需要通過電話等方式通知現場監控人員,由監控人員再轉達通知,整個流程中轉發的環節較多;其次是重點營運車輛都安裝了車載語音報讀裝置,企業監控平臺一般通過語音裝置與駕駛員溝通,而第三方平臺由于是從政府平臺轉接的信號,所以無法與企業平臺、車載設備直接溝通,實施提醒。下一步要實現企業平臺數據直接上傳到第三方平臺,通過系統按鍵直接通知企業平臺的監控人員,甚至可以通過企業平臺向車輛駕駛員發出預警提示,實現車輛違規信息的第一時間傳達,提升預警能效。
三是通過本地部署地圖,實現分路段報警。目前,第三方平臺超速報警,對于同一類車輛使用的是固定的報警閥值,而不是根據路面的實際限速標識進行緊缺報警。為了精準執法,管理部門希望平臺能按照路段限速標識實現報警。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監控軟件需要實時讀取路面限速信息,對地圖的訪問量巨大,對地圖API的要求也較高。為此,第三方平臺正計劃投資購買地圖數據,實現本地部署,從而實現分路段報警的功能。
位于上海南浦大橋下的公交樞紐,在櫻花盛開的季節,這里就會變身成為魔都最美的公交車站。
四是第三方平臺“互聯網+大數據”的模式,將對未來城市交通管控產生深遠影響。目前,運輸行業的小企業特別多,安全管理隱患較難完全遏制,但第三方平臺“互聯網+大數據”模式,可將行業中的車輛運營狀況集中收集匯總,并對數據進行全面地、科學地分析,這樣便實現了行業從被動事故處理向主動安全預防的轉變、傳統行業監管向監管精準定位的轉變、政府單向指導向行業互動互聯的轉變,形成城市交通風險精準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