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日前,城市化委員會社會建設專業委員會專家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教授于建嶸在介紹我國各地土地流轉現的情況時表示,我國土地流轉有兩種,第一種是農民之間的流轉,是農地之間的流轉;另一種是農用地向非農用地的流轉。
于建嶸表示,經濟發達地區,比如說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農用地向非農地的流轉,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問題。在江浙一帶,農田之間的流轉有一定的好處。但是,非農地的流轉,現在很多是以流轉的方式變更農村土地的使用形式,城郊地區比較明顯,不管東部還是西部城市。農地流轉本身,符合生產規律和生產方式,因為土地終究要使用。農地向非農地流轉,主要是因為城鎮化,一是導致了農地的非法流失,二是有些地方規避國家的法律政策,弄虛作假,等于把農地變了性質。因為農村的土地有兩種,一個是建設用地,一個是所謂耕地,有些耕地通過流轉的方式變成了建設用地,買地的人拿到手后建房子了。比如,北京地區的小產權房,都是占用農田。北京地區今年要拆建筑面積1500萬的違建,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土地非法流轉而形成的。
對待土地流轉中的資本下鄉,于建嶸強調,資本追求高額的利益,它搞高效農業也說不定。資本當然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說,這個地方的農田,要轉換成工業生產的時候,對農村生活會產生影響,比如環境問題。但是資本的特性是要追求比較高的利益,它離不開嚴格的管理,但是農民比較散漫。要達到利益平衡的話,需要政府調節,而政府往往站在資本一邊,不是它喜歡資本,是由于資本給它帶來利益。這里面的本質問題在于,城鎮化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我到歐洲很多國家去看農村,它的發展軌跡是這樣的:資本下去,農民離開土地,到外面漂泊。
于建嶸認為,土地流轉是有意義的,城鎮化必然會使得一部分農民離開土地,增加留守農民的耕種規模,勞動效率才能體現出來。但中國的制度限定了民眾的權利,沒有產權概念,沒有公平觀念,沒有合理的退出機制,對政府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