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5月2日,城市化委員會社會建設專業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教授于建嶸發文主張廢除信訪制度。
他表示,近20年來調查研究工作主要圍繞四個問題展開的。其一,1998年至2003年,調查農民稅費負擔及其引發的各種抗爭,寫出和發表了長篇調查報告《農民有組織抗爭及其政治后果:湖南衡陽調查》,主張取消農業稅。2004年,國家取消了農業稅,這項研究也就完成了。其二,2002年至2012年,調查勞動教養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危害,并撰寫了《中國勞動教養制度批判:對100例上訪勞教案的分析》一書,主張廢除勞動教養制度。2013年,國家廢除了勞動教養制度,這本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其三,2008年至2013年,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戶籍制度改革的首席專家,于建嶸主張徹底改革戶籍制度,將戶籍制度中社會福利與戶籍管理分離。其成果受到各方面重視,評價正面。其四,1999年至今,對信訪制度運行機制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和研究,他主張廢除信訪制度。可以說,他對信訪制度調查研究得時間最長,花的心血最多;研究的成果和主張,受到了官方甚至民間部分人士的激烈批評,爭議最大。
對信訪制度的最初關注,是在1999年調查農民抗稅費時,發現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許多農民因不滿地方政府加重農民負擔的行為,到北京找中央上訪;地方官員則采取各種方式阻止農民上訪,甚至對上訪的農民進行打擊迫害;而中央政府一方面對上訪農民進行安撫,另一方面又為了北京的治安,默許甚至縱容地方官員采取非法手段進行截訪。
于建嶸說,我決定研究為什么會有如此這般的博弈。在完成初步的調查基礎上,2004年5月至10月,在國家軟科學的支持下,我組織了一個課題組對我國的信訪制度狀況及改革方向進行了專項調查研究,發表了一份題為《信訪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的調查報告。
于建嶸認為,信訪制度作為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參與和權利救濟制度,其理念基礎是馭民乃至人治,設立信訪制度的初衷是建立一條民意“上達”的渠道,而不是民意“表達”的渠道。由于它存在諸多缺陷,已不適應目前的市場經濟環境,在客觀上成為了國家政治認同性流失的重要渠道,如果不進行徹底的改革,將會產生十分嚴重的政治后果。
這些缺陷主要有三個方面:信訪體制不順,機構龐雜,缺乏整體系統性,導致各種問題和矛盾焦點向中央聚集,在客觀上造成了中央政治權威的流失;信訪功能錯位,責重權輕,人治色彩濃厚,消解了國家司法機關的權威,從體制上動搖了現代國家治理的基礎;信訪程序缺失,立案不規范,終結機制不完善,政治迫害和政治激進主義相伴而生,不斷誘發較嚴重的沖突事件。
因此,于建嶸主張從國家政權建設和社會穩定的高度來認識對信訪制度進行改革的重要性,并從政治體制現代化的視野來重新確定信功能目標和信訪體制。具體來說,首先要重新確定信訪的功能目標,即在強化和程序化信訪制度作為公民政治參與渠道的同時,要把公民權利救濟方面功能從信訪制度分離出去,以確定司法救濟的權威性。其次要改革目前的信訪體制,可以考慮撤銷各部門的信訪機構,把信訪全部集中到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人民代表來監督一府兩院的工作,以加強系統性和協調性。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要切實保障信訪人的合法權益,對少數地方黨政迫害信訪者的案件要堅決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