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前,上海、深圳、蘇州等一二線城市紛紛出臺樓市調控令,在新政的作用下,此前經歷“暴漲”的滬深蘇樓市快速“退燒”,甚至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寒流”。隨后,4月1日環京樓市也迎來政策收緊,專家稱,環京四縣新限購措施有望區分剛需和投資性群體,避免地產板塊的資產泡沫,拖累京津冀一體化的整體布局。
滬深蘇:觀望情緒彌漫
上海市3月25日宣布執行新的房地產限購政策,將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購房繳納個稅或社保年限由滿2年延長到滿5年;二套普通及非普通住房首付則調至不低于五成和七成。上海樓市新政直接讓不少外地購房者和改善型購房者失去了購房資格,因此也被市場稱為“史上最嚴調控”。
相較于上海,深圳此次的調控政策則被戲稱為“溫柔的一刀”,將非深圳戶籍人口購房社保年限由1年提高到3年,同時二套房首付提高到四成。不過,從供給方面,清明節期間深圳僅有8個樓盤入市,開發商推盤的速度趨緩。
而此前房價漲幅全國領先的蘇州則直接出臺了“限價令”,政府對開發商做出了“半年漲幅不超過6%,全年漲幅不超過12%”的硬性規定。
盡管要看清新政的真正效果尚需時日,但滬深蘇三地市場上的觀望情緒已然開始彌漫,成交量出現明顯下滑,而在二手房領域,甚至有不少業主的報價開始下調。以深圳為例,深圳規土委的數據顯示,3月21日至3月27日深圳一手住宅成交776套,環比下降了近14個百分點,已經連跌3周。而據彭博社援引佑威房地產研究中心數據稱,3月28日至4月3日當周,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環比前一周下跌60.44%,成交均價為32916元人民幣每平方米,環比前周下跌3.42%。
在上海稅務部門工作的邵女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清明節前一周,辦理二手房繳稅業務的同事每天下午五點半就下班,“這種情況已經有半年多沒有出現過了,可見成交量是真的下來了”。
中原地產經濟分析師劉淵對《環球時報》表示,滬深蘇樓市“轉冷”一方面是因為此前的漲勢“過猛”,現在出現一定回調。另一方面,在新政出來之前,政府層面就已釋放了很多信號,政府的態度直接影響了不少人的心理預期,進而壓低賣家報價,事實上樓市“轉冷”趨勢從3月初就已經初現端倪。
環京樓市調控:劍指投資客
滬深新政落地后,首都北京的房地產市場走向也成了各方關注的重點。4月1日晚間,河北省廊坊市發布了樓市新政,規定在三河、大廠、香河和固安這四個環北京的縣市,非本地戶籍居民家庭限購一套住房。購房首付款比例最低限制從此前的20%上升到30%。
2015年,隨著通州將成為北京行政副中心的消息傳出,與通州只有一河之隔的河北燕郊房價也隨之猛漲。2015年初,燕郊的房價大約在每平方米1.2萬元左右,但現在新房單價已超過每平方米2萬元。有購房者甚至感嘆,燕郊房子是“一天一個價”。
“廊坊新政的目的主要在于區分剛性需求和投資性需求?!眲Y表示,目前燕郊的房地產市場中有大量的投資性購房者,而從具體措施中可以看出,政府對剛性需求依舊持支持態度,但會打壓非理性的投機性購房者。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京津冀一體化是一個國家級別的大事件,堪比20世紀70年代美國洛杉磯的崛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燕郊作為京津冀的地理結合點,其房價“火爆”有其內在邏輯。但作為綜合決策部門,要格外注意該地區各個經濟板塊的協調成長,防止房地產板塊中的資產泡沫導致實業成本過高,拖累一體化的整體布局。
二線城市前景亮眼?
“房價是漲還是跌?”幾乎是每個中國人關心的話題。根據中國央行日前發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對今年第二季度的房價,52.1%的居民預期“基本不變”,17.6%的居民預期“上漲”,16.1%的居民預期“下降”。有分析稱,在一線城市紛紛祭出樓市調控政策之后,資金的溢出效應明顯,大量資本有進入一線城市周邊及熱點二線城市的苗頭。
對此,劉淵持類似觀點,“今年一線城市房價的漲幅會趨緩,呈較平穩態勢,而二線城市表現將會相對亮眼,成交量和價格都會不錯”。而曹和平則表示,如果4月公布的中國第一季度GDP增長率超過6.5%甚至6.7%,則房地產市場前景仍會十分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