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為本、節地節能、生態環保、安全實用、突出特色、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原則,科學編制城市規劃,健全城鎮建設標準,強化規劃約束力。
——摘自“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
連日來,代表委員對“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關于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討論不斷深入。城鎮化進程中,錢往哪兒投,人往哪兒走,勁兒往哪兒使,利為誰謀?代表委員們集思廣益,始終離不開一條主線——以人為本,讓更多人更幸福地生活。
規劃切忌“大躍進”
不搞“表面化”,實現質的升級,提高幸福指數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到2015年,城鎮化率由“十一五”末的47.5%提高到51.5%,提高4個百分點。很多代表委員注意到,這4個百分點的預期性目標比“十一五”時期的實際速度要慢0.5個百分點。
“這個目標意義深遠,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要以人為本,追求科學發展。”作為一線執行者,江西省宜春市市長龔建華代表認為,城鎮化進程離不開對人的服務。“‘積極’就是要順應工業化加速發展、農業機械化率提高的大趨勢,主動為人口就業結構調整做好服務;‘穩妥’就是要解決好城鎮化快速發展帶來的民生、環境等問題,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數。”
“十一五”,城鎮化為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重速度、輕質量的問題也開始顯現。代表委員紛紛表示,“十二五”關鍵要在“人的城鎮化”上實現質的升級,加快從“土地的城鎮化”向“人口的城鎮化”轉變。
要轉變,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增強城鎮吸納就業能力,城鎮化不能“表面化”。“城市空間的擴張、人口的單向集中,只是城鎮化的表面特征,生產方式的變更才是城鎮化的內在動力!”山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復明代表注意到,一些地方被征用土地長期閑置,進城農民卻很難充分就業。“新型城鎮化必須與新興工業化有機結合起來,讓失地農民能就業敢創業。”
要轉變,必須重視資源環境保護,夯實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城鎮化切忌“大躍進”。“城市是為人而建的,水源、土地的承載能力與食品供應的保障能力,都是最基本的宜居指標。高樓大廈工業園不是城鎮化的全部內容,相對于經濟總量增速,群眾滿意度更應成為城鎮化評價指標!”江蘇徐州市委書記曹新平代表說。
方式杜絕“假大空”
放寬落戶條件,改善公共服務,走中國特色城鎮化之路
“農民都進城了,那農村的土地山林誰來種?老弱病殘的生活誰來管?不想進城的農民怎么辦?進城的‘農二代’怎么算?”山西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黨總支書記張家勝代表提出一連串的問題。他呼吁,城鎮化必須充分考慮三農問題,對農民利益的保障決不能說空話、說大話。
城鎮要發展,尊重農民意愿、兼顧農民利益的理念不能弱。進不進城,農民說了算;進城之后,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政府要實打實地辦。“十二五”時期,探索出一條切實維護農民利益、統籌城鄉發展的中國特色城鎮化之路,刻不容緩。
城鎮要發展,破除制度障礙、改革人口管理的步伐不能慢。城鎮化的實質是農民轉化為市民,動力在改革。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陳立昶代表說,戶籍制度在城市捆綁了養老、醫療、教育等利益,在農村捆綁著宅基地、承包地、林權等權益。如果流動人口既得不到城市戶籍的利益,又要失去農村戶口的利益,城鎮化很難有質的飛躍。“‘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把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作為重要任務,放寬落戶條件,這是戶籍制度改革的破冰,將促使我國城鎮化進程取得突破性進展!”
城鎮要發展,改善公共服務、加強權益保護的政策措施不能少。“要讓農民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進而調動其參與城鎮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機會、職業技能、居住條件等都應作為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涵。”江西師范大學校長梅國平委員說。
“城鎮化過程中最難把握的是均衡,必須實現的也是均衡。只有讓農業轉移人口與城鎮居民各得其所、共建共享,城鎮才更有生命力!”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主任袁進琳代表說。
功能預防“城市病”
強化規劃約束力,提高城市管理服務能力,重視小城鎮建設
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考驗著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然而,一些大城市已經染上了“城市病”:馬路寬了,交通堵了;街道寬敞了,生活不便了;人口進城了,垃圾圍城了;舊城拆掉了,千城一面了……
“真正的城鎮化建設不僅要有城市的規模框架,還要有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等綜合指標。”龔建華認為,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政府必須拒絕浮躁,“要堅持規劃先行,把城市建設的‘憲法’做扎實,形成堅強的產業支撐和服務管理支撐,否則再漂亮的城市都只是一座空城。”
與發展速度相比,更應強化規劃的約束力,絕不能“規劃墻上掛,建設打哈哈”。“城鎮化歸根結底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過程,每個城市的規劃,都應把居民滿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居民因城市而自豪。”梅國平去過國內外很多城市,最深切的感受是每個城市都必須找準定位,走特色之路。“城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才是城市的靈魂。”
與設施建設相比,城市管理服務能力亟待提升。“城市‘三分建、七分管’。目前很多城市的管理還是項目制、短期式、多頭管。例如交通擁堵、小商小販的治理,都是以‘堵’代‘疏’,忽視群眾需求,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因此,推進精細化、信息化、動態化的城市管理服務迫在眉睫。”曹新平說。
與擴張大城市相比,發展中小城市與小城鎮更應受到重視。“現階段應將小城鎮作為重點,改善公共資源配置,構筑新型城鎮體系。”陳立昶建議,借鑒國外經驗,把高等學府轉移至小城鎮,加速當地要素聚集能力。“讓年輕學子服務小城鎮,愛上小城鎮,留在小城鎮,也許是城鎮化的另一條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