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居民收入增幅將與GDP同步 十二大預期性指標
時間:2011-03-07 09:32:12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盧曉平 涂艷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當中,最吸引人注意的提法就是GDP年均增長7%,這一預期性目標比“十一五”規劃下降了0.5%。按照規劃綱要草案,到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實現55.8萬億元,超過50萬億元。
“這說明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導向上出現重大變化,下決心從更多追求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轉向更加重視居民收入的提高。”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這樣的提法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平均增長9.9%,“十一五”時期GDP年均增長11.2%,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之一。但同時,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性的問題仍然存在,結構失衡問題日益突出,資源環境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經濟總量占全球比重不到1/10,但消耗的鋼鐵、水泥、煤炭、有色金屬等資源卻占到全球1/3左右甚至更高,排放污染物規模也很大。因此,適當放慢發展速度,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將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可持續性。
專家指出,從“十一五”情況來看,經濟發展的總量指標完成得比較好,甚至提前、超額完成,但結構性指標卻并未全部完成,因此,將GDP年均增速降至7%,可以使得經濟發展更有質量。
預期性指標之二 服務業增加值占比增至47%
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服務業增加值比重2015年達到47%,年均增長4%。要達到這一目標,未來五年服務業增速要高于過去五年,這對于服務業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
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發展服務業,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改變當前服務業占比過低,三次產業結構失衡的現狀。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服務經濟研究室主任夏杰長認為,“十二五”期間,服務業將迎來難得機遇,因為宏觀政策環境有利于服務業發展、服務業國際轉移的深度和廣度將加速拓展,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拓展了服務業發展空間,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帶動消費結構升級和服務需求的增加。
“到十二五期末,我國將迎來服務經濟時代。” 夏杰長說。
盡管機遇良好,但服務業發展仍面臨較大挑戰。“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要達到43.5%,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這一目標并未實現。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43.4%,到了2010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反而下降到43%,離“十一五”規劃目標仍有0.5%的差距。
民進中央建議,應把促進中小企業的結構調整、升級作為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主要方向和重要內容。建議加強體制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強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活力,把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列入對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指標體系中;從財政收入中提取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重點支持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等關鍵領域、薄弱環節的發展;鼓勵和引導外資、民營資本投資生產性服務領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預期性指標之三 城鎮化率提高到51.5%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未來五年,城鎮化率要從2010年底的47.5%提高到51.5%。也就是說,到2015年,將有一半多的人生活、工作在城鎮。
照此速度,到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有望達到65%左右,城鎮新增人口3億多,這將為消費和投資需求提供強大持久的動力。
專家指出,我國拉動內需增長的最大動力是城鎮化,促進發展最大的潛力也在城鎮化,實現農民工市民化,將成為“十二五”城鎮化進程的重頭戲,成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
全國政協委員李國祥表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直接消費可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每增加一個城鎮人口,可帶動10萬元的建設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綱要草案同時提出,城鎮化率需要穩妥地推進,不斷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這實際上也是根據近年來城鎮化過程中的問題提出的,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大城市人口急劇膨脹,交通、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中小城市由于難以吸引人才和資金,發展速度緩慢,城鎮化過程中也加劇了地區的不平衡。
農業問題專家韓俊提醒,農民工市民化首先要解決就業問題,必須以增加就業為前提,如果盲目地增加城鎮人口,會導致過度的城鎮化,造成進城農民的貧困化。
預期性指標之四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
增加就業被放在了“十二五”期間國家著力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城鎮登記失業率預期性指標到2015年控制在5%以內。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之一即是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
專家認為,就業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改善民生都有很大作用。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民生的改善就無從談起。同時人民就業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決,就容易出現社會問題。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近日召開的全國就業工作座談會上透露,今后五年城鎮勞動力供求缺口每年將達到1300多萬,比“十一五”期間壓力更大。可見,我國勞動力不是總量不足,而是總量過剩,需要政府大力拓展就業空間。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徐憲平3月6日稱,“十二五”期間,要采取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地擴大就業和創業的規模,特別是要重點解決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和城鎮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
預期性指標之五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大于7%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長率大于7%。這一指標與“十二五”規劃的GDP增速同步。
與“十一五”設定的指標相比,“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將年均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從7.5%降低至7%,將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預期目標從5%提升至7%以上。
專家指出,長期以來,五年規劃(計劃)中居民收入增速目標明顯低于經濟增速目標,而此次,居民收入的增幅和GDP增幅同步是一個歷史性進步。
數據顯示,在“十一五”期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為9.7%,而在此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速大于11.2%,遠高于前者。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我們要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而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提高則正體現了國家改善民生的決心。
全國人大代表、東北財經大學黨委書記艾洪德認為,此舉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題中應有之義。今后中國經濟的發展應當建立在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基礎之上,要啟動消費引擎,必須加快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速。
預期性指標之六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高于7%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間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的預期性指標為高于7%,與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同步。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明確“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時提出,要讓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速度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速度一樣超過7%,這意味著農民收入增長要加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再明顯擴大。
“十一五”期間,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為8.9%,明顯低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擴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趨勢,加大了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矛盾。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出擴大的態勢,這種格局嚴重制約著我國擴大農村消費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可能會拖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后腿。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表示,“十二五”時期中央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應對城鄉差距,所以“十二五”期間農民的收入增長可能會出現一個拐點,就是城鄉差距從擴大到停止擴大,農民和城鎮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逐漸縮小。
預期性指標之七 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作為預期性指標之一,到2015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將提高1歲。“人均預期壽命”首次成為我國五年規劃綱要預期性指標之一。
多位政協委員表示,此指標充分說明政府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注重民生,是最大的亮點。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經濟委員會主任、民盟中央收入分配改革調研組成員鄭功成表示,這是最具綜合意義的民生指標,意味著我國從單向應急保民生走向全面綜合改善民生。
據專家介紹,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國際通用指標,反映一個社會人民生活質量的高低。
鄭功成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城鄉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覆蓋,政策范圍內的醫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正是實現該指標的具體惠民措施,也是重要保障。此外,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今年“新農合及城鎮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由120元提高到200元,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由15元提高到25元”的具體措施。
預期性指標之八 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提高到3.3件
“十二五”規劃綱草案要中提出,至2015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要從2010的1.7件提高至3.3件,年均增長率為1.6%。這充分體現了國家重視科技發展,鼓勵自主創新。
專家表示,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城市化深入發展時期,以往依靠高投入、高耗能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十二五”時期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更多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這是世界科技發展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十二五”期間,我國提出要抑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迫切需要鼓勵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對此,有關專家表示,作為預期性指標之一,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的提升恰恰就契合了這一點。
預期性指標之九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增加4500萬
作為預期性指標之一,“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至2015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增加4500萬。這一目標值與“十一五”目標相比并沒有增加,但“十一五”城鎮新增就業實際落實人數為5771萬,超過目標值。
對于“十二五”目標未有改變,且少于“十一五”實際新增數的問題,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表示,這應該與“十二五”年均經濟增長目標下調一個百分點至7%有關。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今年中央財政擬投入423億元,用于扶助和促進就業。要適應我國勞動力結構特點,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小型微型企業和創新型科技企業,努力滿足不同層次的就業需求。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首位,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鼓勵自主創業。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健全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
預期性指標之十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87%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指標曾被納入“十五”計劃綱要,2000年該指標僅為42.8%,2005年達到53%。“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未列入該指標,但提出了“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年的預期性指標,與該指標也有一定關系。值得關注的是,“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再次列入這個指標作為預期性指標,預期目標定為87%。“十一五”末期,該指標為82.5%。
專家表示,到“十一五”末期,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平均為9.5年,距離上中等收入國家平均11年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要提高人力資源整體素質,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即“9年”以上的部分,就顯得極為重要。該指標重新納入規劃綱要,凸顯了這方面的考慮。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長,但隨著全球范圍內產業轉移的不斷加快,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步弱化,迫切要求經濟增長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高中入學率指標成為主要指標,并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提出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克服應試教育傾向,是加快推進國家現代化、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預期性指標之十一 R&D經費支出強度提升至2.2%
根據“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到2015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R&D經費支出強度)目標為2.2%。截至2010年底,這一指標為1.8%。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坦陳,R&D經費支出強度沒有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根據“十一五”規劃綱要,到2010年底,這一指標應達到2%的水平,而在“十五”末期,該指標僅為1.3%。
2010年,我國R&D經費支出達到5802.1億元,位居世界第四位。專家表示,從科技創新角度看,目前我國主要存在四大問題,即:經濟發展總體技術含量仍然不高;科技投入大幅增長,但科技創新質量和效率有待提高;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依然嚴重;企業創新積極性仍然不高。
權威人士認為,“十二五”規劃提出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原因主要包括:一是節能減排需要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強大支撐;二是發展現代農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需要支撐;三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支撐;四是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支撐;五是實現安全發展需要支撐;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需要支撐。由此可見,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已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必然要求。此外,在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方面,R&D的意義也非常重大。
預期性指標之十二 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3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2015年我國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3,預期較2010年提高0.03個百分點,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業灌溉水平。
分析人士指出,與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呼應,將加強我國水利工程建設。
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指在一次灌水期間被農作物利用的凈水量與水源渠首處總引進水量的比值,是衡量灌區從水源引水到田間作物吸收利用水的過程中灌溉水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標。“十一五”我國新增工程節水灌溉面積8500萬畝,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45提高到0.50。
水利專家指出,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國一直在大力發展農業節水,“十二五”是我國加強水利重點薄弱環節建設、加快民生水利發展的關鍵時期。其中,在農業領域,要繼續抓好大中型灌區和井灌區節水改造,大力推廣噴灌、滴灌和管灌等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積極發展現代旱作節水農業。(盧曉平 涂艷)